●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较细,分支多,亦交织成网。用银染法染成黑色,又称嗜银纤维。
●基质 基质是一种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有一定粘性,这些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是由蛋白质和多糖分子合成。形成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小于微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物、激素、气体等可以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大于微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则不能通过,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基质的防御屏障。
●组织液 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中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和淋巴
●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且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包括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 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淋巴器官和造血器官的基本成分。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网状细胞可产生网状纤维。
第4章 软骨和骨
一、 重点内容
● 掌握软骨组织的构成
● 掌握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掌握骨组织的结构
● 掌握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 ● 了解骨的发生和改建
二、 主要教学内容
●软骨 软骨是由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则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根据软骨基质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基质内的小腔为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即位于此陷窝内。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染色深,称软骨囊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在软骨组织的周边部位,软骨细胞较小,扁圆形,单个分布,为幼稚的软骨细胞。从周边向中间部,软骨细胞逐渐增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并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软骨细胞可合成和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膜可分为两层,外层为较致密的胶原纤维,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
5
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
●软骨的生长方式 可有两种:(1)间质生长。(2)外加生长。 ●纤维软骨 其基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弹性软骨 其结构特点是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织的弹性纤维。
●骨组织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细胞构成。钙化的细胞间质称骨基
质。细胞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4种。
●骨基质 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大量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
基质呈凝胶状,无机质又称骨盐,占骨重的65%,主要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长10~20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骨基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骨组织的细胞:骨原细胞 骨原细胞是一种干细胞,能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位于成骨活跃的骨组织表面,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成骨细胞可分泌有机质的骨胶纤维和基质,称类骨质,同时以细胞膜出芽方式向类骨质中释放基质小泡,小泡内含钙,小的骨盐结晶和钙结合蛋白。基质小泡是使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当成骨细胞被类骨质包埋后,便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布于骨板内或骨板间,胞体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骨细胞的胞体位于骨陷窝内,突起位于骨小管内。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破骨细胞 数量较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直径100μm,含有2~50个核。现认为它是由多个单核细胞触合而成。光镜下,破骨细胞的胞质呈泡沫状,多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这一侧有许多不规则并分支的指状突起,称皱褶缘,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含许多微丝,而缺乏其它细胞器,称为亮区。皱褶缘基部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吞饮泡和次级溶酶体。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在溶骨时,亮区紧贴骨基质表面。形成一道环形围堤,使所包围的皱褶缘区成为封闭的溶骨微环境,破骨细胞向该区释放多种蛋白酶,碳酸酐酶、柠檬酸和乳酸等,使骨基质溶解。
●骨松质 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大量针状或片状骨小梁,并相互连接成多孔隙网架结构,网孔即骨髓腔,其中充满红骨髓。
●骨密质 其骨板排列很规则,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环骨板 是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的骨板,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外环骨板较厚,由数层到十多层,整齐地环绕骨干排列。内环骨板较薄,仅由几层骨板组成,而且排列不规则。
●骨单位 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质的主要结
6
构单位。骨单位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板。
●间骨板 位于骨单位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原有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的残留部分,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其中无血管通道。
●骨膜 除关节面以外,骨的外面均覆以骨外膜;在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穿通道和中央管内表面均覆以骨内膜。
●骨的发生 出生后仍继续生长发育,直到成年才停止生长。但骨内部的改建持续终生。骨发生有两种方式,即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膜内成骨 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为胚胎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人体的顶骨、额骨和销骨等以此方式发生。●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是由间充质先分化为软骨,再被骨组织取代。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和部分颅底骨以此方式发生。
●软骨雏形的形成 在将要形成长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密集并分化为透明软骨,其外形与长骨相似。周围有间充质分化的软骨膜。称为软骨雏形。
●软骨周骨化 在软骨雏形中段周围部,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并在软骨表面形成薄层初级骨松质,称骨领。
●软骨内骨化 (1)初级骨化中心的形成(2)骨髓腔的形成与骨的增长,可观察出成骨活动的4个区域。①软骨贮备区:软骨细胞较小,分散。②软骨增生区:软骨细胞增大、分裂,同源细胞群纵向排列成行。③软骨钙化区:软骨细胞肥大,变成空泡状,最后死亡;软骨基质钙化并呈强嗜碱性。④成骨区:见有过渡型骨小梁和初级骨髓腔。(3)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骨骺的形成:
第5章 血液、淋巴和血细胞的发生
一、 重点内容
● 掌握各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掌握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特点 ● 了解造血诱导微环境的概念 ● 了解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二、主要教学内容
●血液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采取血液加入抗凝剂经沉淀后,可分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为血浆;中层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下层猩红色的是红细胞。若血液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时,液态的血液凝固成
7
血块,并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
●红细胞 红细胞的正常值,男性是4.2×1012~5.5×1012/L;女性是3.5×1012~5×1012/L。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是120~150g/L;女性是105~135g/L。红细胞直径7.5~8.5μm,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这种形态特点可增加红细胞的表面积。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质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有结合O2和CO2的功能。有利于气体的运输。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给能量,一旦缺乏,红细胞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当血浆渗透压降低,进入红细胞水分过多时,可致红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称溶血。若血浆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析出过多,致细胞皱缩。
●网织红细胞 网组织红细胞是刚从骨髓进入血液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用煌焦油蓝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内有染成蓝色颗粒或细网,是细胞残留的核糖体,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糖体等细胞器即消失,成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高达3%~6%。
●白细胞: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正常值为4×109~10×109/L。在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可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占20%,多位于细胞边缘,体积稍大,染成紫色,它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占80%,体积较小,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能杀灭细菌。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3%。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可吞噬异物或抗体抗原复合物,灭活组织胺,从而减轻过敏反应。还有抗寄生虫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含组胺,肝素。胞质中还含有白三烯。这些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过敏反应。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胞质丰富呈灰蓝色,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颗粒是溶酶体,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明显趋化性。它在血液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均能吞噬异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体内衰老病变的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