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教学设计
徐水县东史端乡南胡小学 李娟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教材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编定了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感受浮力\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给学生渗透科学的结论要用实验来验证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
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到实验对科学结论得出的重要性。 2、体会小组探究,集体的力量产生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目标:1、能判断身边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五、教学支持:
1、水槽,橡皮泥、石块、塑料尺、苹果、树叶、塑料瓶、铁钉、木板、泡沫、 潜艇模型及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2、多媒体课件、生活录像及flash动画。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名为《乌鸦喝水》的文章。欣赏动画“乌鸦喝水”,边看边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播放动画“乌鸦喝水”)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石子放入水中会下沉,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在生活中,有的物体放在水中会上浮,而有的物体(比如石子)放在水中会下沉,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设计意图: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物体的浮沉
1、认识材料:小组成员说一说,在实验桌上都有哪些物体?对照实验报告单检查材料是否齐全。
2、猜一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水中哪些物体上浮,哪些物体下沉?把猜测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交流猜测结果,(把学生的不同意见突显出来,等实验结束后再做对比)。
3、想一想——设计方案:学生得出实验方法: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4、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师:温馨提示:① 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② 每次放入一种物品; ③ 注意观察结果并认真记录。
5、说一说——汇报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生结论:下沉的物体有:橡皮泥、石块、塑料尺、铁钉; 上浮的物体有:苹果、树叶、塑料瓶、木板、泡沫。师:(播放动画: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6、动脑筋: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或轻呢?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预设:多数同学会认为上浮的物体都比下沉的物体小或轻。)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取出苹果和橡皮泥各一份分别放在天平上称量,让大家观察苹果和橡皮泥的轻重:苹果比橡皮泥重。再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苹果上浮、橡皮泥下沉。
结论:苹果比橡皮泥重,却上浮;橡皮泥轻,却下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不一定比沉下去的物体小或轻。重量不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唯一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多向交流。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操作,老师觉得大家是我的好助手,那么在家里是不是父母的好助手呢?
调查学生是否在家帮家长做饭,是否看过煮饺子的过程。(播放煮饺子录像)。观察饺子刚下锅时和煮熟后的浮沉状态。说明同一物体,它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既然物体的沉与浮是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在课堂上来亲身实验一下。 (出示图片:上浮的塑料瓶和下沉的橡皮泥)
1、出示探究问题: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瓶,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原来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汇报时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评价、补充实验方法。如有争议,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加以验证。
3、学生根据研究题目自选材料进行研究。
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
教师共同参与,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及时发现指导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研究提供服务。
4、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用“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播放flash动画3: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
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借助别的物体。在形状不变的情况下,越重越容易沉下去;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越大越容易浮上来。
5、学以致用。
回顾煮饺子过程思考:饺子由沉到浮,哪里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煮熟后的饺子肚子都鼓起来了,形状发生了改变,形状变大了,所以就容易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探索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在水中既可以上浮又可以下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2、(出示潜艇的图片)潜艇在海里可以自由的上浮或下沉,这是什么原因呢?利用潜艇模型小组合作探究潜艇的工作原理。课件演示潜艇沉浮运动及原理。(播放动画)
总结: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在海中的浮与沉。
设计意图: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增长了哪些知识,有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反思,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六、课外延伸:1、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还知道哪些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查阅和搜集有关潜水艇的资料或图片,说说其中的科学道理。
七、结束语:科学虽然神奇,但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勇于探索,就能在小问题中悟出大道理。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七、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 二、改变物体的沉浮
改变重量
方法 改变形状
借助外力……
附:实验报告单
一、下列物体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把结果填在表中。
(上浮的物体用“↑”表示,下沉的物体用“↓”表示)
二、改变物体的沉浮
让塑料瓶下沉的方法:1、
2、
让橡皮泥上浮的方法:1、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