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2分)古诗文默写
(1)荡胸生曾云, 。 (杜甫《望岳》) (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4)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四面边声连角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 ,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济世情怀。 2.(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历史上,很多学术思潮和学派的传播、形成都与媒介技术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欧洲的文艺复兴可能还会推迟若干年,没有近现代报刊在中国的【甲】(崛起 兴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也不会搞得那样【乙】(大张旗鼓 轰轰烈烈),这些都quán 释着媒介技术进步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关系。打造强大的媒体资讯.平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至关重要。
要看到今天在媒介资讯平台建设上福建并不占优势。我们需要建设有全国影响力、同时fù 盖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强大资讯平台,在资讯的搜集、仓储、整理、分析、传播方面形成高度共享性、依赖性的媒体资讯平台。福建是侨乡,在对外传播方面有卓.越的历史实践,我们今天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强化新闻传播的“海洋战略”。 新闻传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行之于前,理论继之于后。只要我们在对外传播上有伟大的传播实践,我们就能够提炼、创造出具有福建特色的卓越的对外传播理论。 (摘自《福建日报》2017.4.21,作者为厦门理工学院教授赵振祥,因设题需要,原文有改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 ①quán 释 ②fù 盖
第1页(共10页)
③繁荣(A.fáng B.fán) .④卓越(A.zhuō B.zhuó) .
(2)从【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 【乙】
(3)划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修改。 二、阅读(70分)
3.(5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此曲中“山坡羊”是 ,“潼关怀古”是 。 (2)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②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③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④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⑤.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第2页(共10页)
亦足哀夫!(柳宗元《蝜蝂传》)
【注释】①蝜蝂(fù bǎn):一种背部隆起的黑色小虫。②困剧:疲累非常。③踬仆:失足跌倒。④黜弃:被贬斥罢官。⑤艾(yì):悔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宜乎众矣 .②虽困剧不止也 .③极其力不已 .④遇货不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香远益清 .B.①善负小虫也 .C.①卒踬仆不能起 .D.①及其怠而踬也 .
②至于斟酌损益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卒或有所闻 .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4)【甲】文通过赞美莲花的品格,表现了君子 的生活态度,而【乙】文通过描写蝜蝂的特性,讽刺了嗜取者 的丑恶面目。 5.(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
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第3页(共10页)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1)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
第4页(共10页)
③
(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 (4)读了上文后,结合文中内容和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一:
材料二:邵帅1岁时,他的父母离异,10年后又获知在北京打拼的母亲邵丹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远在800多公里外的邵帅开始日夜牵挂母亲的病情,成绩直落,小升初考试后他还没到新学校报到,就让姥爷在当地教育局为他办理了休学一年的手续﹣﹣邵帅要来北京照顾妈妈,因为他和妈妈的骨髓配型成功,捐髓少年成为了母亲的守护者。邵帅捐髓救母的举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在2013年5月4日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他被誉为“最美孝心少年”。
6.(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金
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第5页(共1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