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六年,派陈秢、张镇周武力讨伐流求。隋炀帝用武力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联系。
第二节宋元时期的设官驻守
一、宋朝的派兵驻守
南宋时期,泉州同知汪大猷于乾道七年(1171年)在澎湖造屋二百区,遣将分屯。
《诸番志》中明确记载,澎湖隶属于晋江县。 二、元朝的驻官设治
元朝统治者不仅驻兵澎湖,还想进一步招谕台湾。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带兵六千人到台湾招降。 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朝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于晋江县。
第三节明代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明初的撤防
明朝初年,因防止方、张势力卷土重来,实施迁界政策,一度废除了澎湖巡检司。
二、明后期的设防
为防御海盗商人,嘉靖年间,明朝又在澎湖重建巡检司。后又曾撤防。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有侵吞台湾的意图,因此明朝重新在澎湖布防,“春冬汛守”,并击退日本的进犯。1604年,荷兰殖民者企图侵占澎湖,沈有容将其击退。
三、郑氏时期的政治建置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明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全部移置台湾,设立“一府二县”。1664年,郑经时在陈永华经营下,该东都为东宁,中央设六官,与明朝六部职能一样;地方州县制度悉从明制;军队编制、训练、封爵、赏惩基本上承袭明制;还移植了大陆的保甲制度;高山族地区,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样,设立土官。
可见,郑氏在陈永华的经营下,将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系统,完全扎根台湾。
第四节清朝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一、台湾建省前的政治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出现了对台湾“弃留”的争论。在姚启圣、施琅等人的极力主张下,清政府决定将台湾纳入版图,并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设立台厦道,管理台湾及厦门两个行政区,台湾府设一府三县。
雍正时,该台厦道为台湾道。
设立台湾道的同时,清政府每年还自京师派出巡台御史。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撤销巡台御史。
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
随着人口的增加,台湾东北部得到开发,嘉庆十六年,设立噶玛兰厅。到光绪年鉴,台湾已发展为二府十一厅县,但仍隶属于福建省。
二、台湾建省后的政治关系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改变原来对台湾独立建省的消极态度。
光绪十二年(1888年)台湾正式建省,但闽台两省政治管理仍然密切。
第六章台湾与大陆的文化渊源关系 第一节教育科举的渊源关系
一、教育制度的移入
郑氏时期,郑经接受陈永华的建议,决定建孔庙及学校。永历二十年(1666年),孔庙建成,并建学校,由陈永华主持。这是台湾事实大陆教育制度的开始。
清朝统一台湾后,继续将大陆的教育制度在台推广。在学政管理、学校种类、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上,台湾教育制度与大陆基本一致。
1)学政管理上,各省设提学道,台湾沿用陕西延安及广东琼州的办法,由台厦道巡理台湾学政,台湾学政也曾归台湾巡抚兼任,建省后归台湾巡抚统领。
2)学校种类上,清代各地方设府州县学,统称儒学。各官学设教官,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但并不教课,主要主持月课、季考。学生分三等,廪生每月从国库领取补贴。
除官学外,还有社学、义学等私人教育。清政府重视高山族社学义学的建立,为传播大陆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明郑时期台湾高山族地区就已经开始有私学的创建了,清代发展更是迅速。
大陆盛行的书院在清代也移植到台湾,这些书院,实际上是义学,清代相当盛行。真正的书院是康熙四十三年台湾知府卫台揆创办的崇文书院。
3)教育思想上,清代无论那种学校都是祀孔孟、尊理学,以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各类学校的教材,也与大陆一样限于各种经学和艺文。 学生规则都是照抄大陆的学规。 二、科举制度的移入
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明郑时期已移入台湾。(江日升《台湾外记》)明郑在台开科取士确实存在,只是尚不完整。
清朝统一后,大陆的科举制度已全盘移入台湾。为鼓励台湾生员积极到大陆应考,福建乡试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以资鼓励。
台湾建省后,台湾生员仍然在福建应试。
福建还设立台湾会馆,专供没科赴省的台湾考生住宿。
第二节语言文字的渊源关系
一、台湾方言与闽南话的关系
通行台湾的主要语言是漳州语、泉州语,其次是客家语。
根据民国十五年(1926年)对台湾居民祖籍地的调查,来自闽、粤两省的占98.7%,其中福建籍的占83.1%,广东籍的占35.6%,其中漳泉两府的最多,占到全部大陆移民的80%,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通用语。
闽南方言剧本:《荔镜记》、《同窗琴书记》 二、台湾方言与中原语音的关系
台湾方言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又传自中原。
连横在《台湾语典》认为:漳泉之语传自中土,晋唐之际,闽南渐启,中土人士之宦游者日多,则其语言必有存者,…… 三、台湾俗谚与大陆俗谚的关系
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相同的俗谚俚语,进一步证明了闽台海峡两岸的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文字、艺术的渊源关系
一、大陆文人的入台与诗社兴起
明郑时期大陆文人迁台,首推沈光文。其次还有:徐孚远、张煌言、卢若腾、沈佺期、曹从龙、陈士京六人。
清统一后,大陆文人纷纷成立诗社,沈光文首先组织“东吟社”,主要成员是大陆流寓文人。
随着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台湾诗社成员已经是既有大陆文人,又有台湾诗人。从各个文学诗社的成员来看,大多是流寓台湾的大陆诗人,台湾诗人很有曾到大陆学习进修,因此台湾诗社与大陆有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戏剧、音乐的渊源关系
漳泉两府文娱活动较活跃,传入台湾的的戏剧有:正音(京剧)、乱弹(竹马戏)、九甲(高甲戏)、车鼓戏(车鼓弄)、四平(四坪、四棚)、采茶、七脚仔戏(七子戏、囝仔戏)、皮猴戏(皮影戏)、布袋戏(掌中戏)、傀儡戏(加礼戏)锦歌(发源于漳州,传入台湾发展为歌仔戏,在传回漳州发展为芗剧)
台湾的音乐与戏剧一样,绝大部分来自大陆。 三、绘画、工艺美术的渊源关系
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的绘画艺术也传入台湾。
在大陆画家的教授、熏陶下,台湾本土也出现了一批画家。 民间工业方面,大陆与台湾的渊源关系也很明显。
第七章大陆与台湾相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相同的风俗习惯
一、生活习惯
1)衣着方面
台湾的衣料大多来自大陆,衣服式样也仿照大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