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丽 纡徐委婉,自然清新
世界里,作者“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于是到集市买了数十尾鱼,让童子养到鱼塘里去,童子却以塘小为由,只把小鱼养了进去,而“弃其大者”。欧阳修“怪而问之”,却“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欧阳修结合现实生活,借以抒发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的感叹。当时朝廷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幸臣、宦官用事,人才不能进用。欧阳修鉴于此写下了这篇讽刺“无才被用”具有曲折迂回的喜剧美的文章。
《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语挟风雷,气势冲天,若风雷惊魂,若密雨斜劈,可谓用万钧之力,讽刺了官场上“无才被用”之人的喜剧美。文中对高若讷这个趋炎附势的古代风派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讷坚持认为范仲淹不贤当贬,那就请他拿此信上朝去告发自己。态度鲜明,言辞激愤,字里行间充溢着刚直不阿、讽刺庸能的浩然正气。但综观全文,文章则写得反复曲折,从容不迫,以理服人,而不是一味的直接愤慨。文章先写自己和高若讷的关系,重在写对高若讷的认识过程:从闻其名到识其面,又写自己三次怀疑高若讷之为人,由远及近,虚实相间。接着写范仲淹的为人行事:“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说明高司谏本应对贬范仲淹的错误处置仗义直言,而高却“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接着又写高若讷之为人,指斥他不仅是一个保官保命的庸人,而且还不甘心当一名“不才谏官”,“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者以“饰己
不言之过”,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再接下去,文章又论证了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对范仲淹过去的升陟和今日之贬黜,作为司谏的高若讷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写得周到严密,不留余议,使得高若讷无可辩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以前朝之事加以比照说明,直斥高若讷是个不知人间羞耻事的俗物。全文对保守派的愤怒指责,以抒发自己的义愤填膺之情,确实气盛神旺,光明磊落,但又写得从容不迫,讽刺“无才被用”的庸人高若讷之意尽在曲折吞吐中淋漓尽致的展现,表现了官场上可笑的喜剧。
结束语:
宋代是一个散文审美意识日趋自觉,散文审美理论范畴日趋明确的时期,作为一代文坛盟主,欧阳修的散文在审美领域具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陈铭先生在《欧阳修传》中说:“欧阳修古文,启导了一种新鲜活泼的审美趣味,引发了一种平易顺畅的文字风格,张扬了一种与宋学相适应的文章意蕴。因此,宋代古文,终于确立了自己的面貌。欧阳修作为唐与宋古文发展的继承者,作为宋代古文创作的开拓者,其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评价是一针见血的。欧阳修一生创作了两千余篇散文,大都曲折委婉,平易自然。而本文所选的八篇散文,有议论文,有抒情文,有散文赋,有哀祭文等,标志着欧阳修散文审美价值的取向,体现欧阳修散文纡徐委婉,自然清新的审美价值。
致谢:
在论文导师的双向选择中,我很高兴被王连弟教授选上!在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过程中,导师王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论文的框架、创作思路、篇
5
张高丽 纡徐委婉,自然清新
章结构、文字表达等方面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审阅我的论文,并细心耐心的指导我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如果没有王教授的精心指导,我的论文不能很好地完成。在此,我最想对王教授表达我衷心的感谢,[1]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欧阳修散文研究[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 [3]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王运熙主编.唐宋八大家书系欧阳修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感谢莆田学院让我们相遇,让王教授指导我的论文。
因为有缘,所以我们相聚莆田学院中文系。大学四年,我遇到了许多的好老师,喜欢方老师的幽默与深刻;喜欢徐老师的严格严谨;喜欢邓老师的和蔼可亲;喜欢中文052的所有同学。大学生活因为有你们而更精彩。不想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感谢你们的话我一定要大声说:谢谢你们!愿我们今天努力,明天收获精彩!
注释:
①苏轼.六一居士集叙[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中国社会科
学,2007.
③魏禧.日录论文[O].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④马清福主编.唐宋文醇[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⑤吴楚才编.古文观止[M].岳麓书社,1998. ⑥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⑦李泽厚.李泽厚美学旧书集[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2.
⑧李大钊.美与高[N].言志季刊第一册,1917. ⑨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⑩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5]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O].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刘若愚.欧阳修研究[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8]宋伯年.欧阳修传[M].巴蜀书社,1995. [9]洪本建.欧阳修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95. [10]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2.
[11]胡明珠.唐宋散文摇曳生辉的形态美[J].合肥学院学报,2005.
[12]骆志方.委婉含蓄,平易自然——浅谈欧阳修散文艺术风格[J].高校讲台,2007.
[13]孙爱尧.纡徐委备,条达舒畅——浅谈欧阳修的散文[J].中国校园文学,2003.
[14]陈晓芬.论欧阳修对散文的特质的阐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15]王春元、潘峰.欧阳修散文艺术论[J].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2.
[16]陈丽珍.略论欧阳修的美学思想及其散文的审美特征[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17]周明.论“六一风神”——欧阳修散文的审美特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