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说对秋的感受,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点题。 10、作者写第2段的目的是什么?*
反衬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 “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课堂测评】
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饱尝一尝故都的秋。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_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他赏透(或赏玩十足)的程度。 【课后作业】
1、请学生朗读第1、2段,再次体会作者对文中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第三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二部分文字。
5
2、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独特?(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清秋佳果。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3段 1、朗读第3段文字。
2、第3段中,作者观察景物时立足于何时何处?开头排比的五处风景名胜起什么作用?文段中又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秋景的?* ⑴清晨;庭院中。
⑵前两句过渡,第2句排比了五处风景名胜的典型秋景,其作用是:一是承上,表达作者一心向往北国之秋的依依之情;二是启下,用这些代表故都之秋最高境界的景物衬托,引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也能欣赏到浓浓的秋色。 ⑶选取的景物有: 屋:破(平民化情怀) 天色:很高很高、碧绿(清) 驯鸽的飞声:听得到(以动衬静;静) 叶底的日光:细数、一丝一丝(心静)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悲凉) 秋草:疏落、细长(悲凉)
小结:王国维“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即寓情于景写法。
3、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或作者对最典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
风景名胜不过是有数的若干“点”,热闹有余而清静不足,虽能代表北国之秋的最高境界,但不具普遍性;而选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秋景,才能说明北国之秋“即使不出门”也能饱尝它的深味。
理解:①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城南到城西;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黑夜,铺陈得当。 ②是作者的思想决定的。在杭州过的是一种隐逸生活,追求的是“清” “静”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独、郁闷的内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
③著名风景,很难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见奇,写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显作者平民化情怀。
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
6
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二、研读第4段
1、朗读第4段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通过对槐树落蕊以及清扫后的扫帚纹的描绘,突出故都之秋的落寞悲凉。
理解:①“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句中“也”字表明本段与前一段是并列关系。②“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也含有悲凉之意。 2、写落蕊,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
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3、写落蕊扫后的丝纹有何作用?*
落蕊扫后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点出了秋味中清、静、悲凉,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4、为什么会有“落寞”之情?* ①落蕊一扫而空的直接感受。
②作者当时隐逸于山水,无法为国出力的悲凉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时局,一种隐忧便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曲折的表达。(以景显情) 【课堂测评】
1、第4段中第一句话中的“也”字有何表达效果? “也”字表明本段与前一段是并列关系。
2、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3、“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个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的和白色的搭配为佳,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细腻、清闲、落寞。 5、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6、第4自然段中有一段文字:“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这些文字是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清闲。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7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静、照 甲处( 泡) 乙处( 听得) 丙处( 细) 丁处( 静)
2、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B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D这些景观四季皆有,不是秋天特有的景色,故而一笔带过。
3、作者从形、音、色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4、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不多余,作者喜爱的颜色都偏冷,突出故都之秋的悲凉,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5、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B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D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压抑。
第四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5-12段。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5段:通过对秋蝉衰弱的残声的描绘,突出故都之秋的悲凉。 第6-10段:北平的秋雨秋凉。
第11段:秋色中的果树,特别是枣子树。
第12段:顺承前文,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 【合作探究】 1、朗读第5-12段。
2、第5段中,作者选择写秋蝉的原因是什么?* ①其残声是故都之秋既普遍又典型的秋景的组成部分。
②其叫声能引发人悲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想突出的情调相吻合,把秋蝉养在家里,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注:这种衰弱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可见北国之秋“清、静”,而“家虫”可见喜爱之情。)
3、第6-10段写秋雨闲人图(或闲话秋凉),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
8
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也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4、第11段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枣子树来写?*
①普遍,“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②它标志着“北国清秋的佳日”,也预示着“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这又不免令人心起悲凉。
5、第3-11段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
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6、作者写故都之秋的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精描细绘反复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清”“静”“悲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之情。
7、第1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议论的落脚点放到哪里?与前文的关系是什么?* 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感触来。(照应悲凉)
⑵可这秋的深意,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得到底。
⑶顺承前文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之秋的描写,加以点睛地议论,以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思想感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