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故都的秋》导学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9:23:1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8、由此可知,第二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3-11):撷取故都最为平常的景物,突出北国之秋的特色。

第二层(12):顺承前文,强调强调只有在北国才能领略到中国的秋的深味。 。

【课堂测评】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黄—皇)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圆—园)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蓑—衰)

2、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3、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⑴这一段采用议论。

⑵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9

【课后作业】

1、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和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的颜色。 3、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⑴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 ⑵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青、蓝、灰、白(任选二个)等,它们都属冷色,显示了深沉、淡泊的特征。 ⑶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⑷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⑸“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听觉、嗅觉和触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静的特点。 ⑹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⑺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⑻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10

第五课时

【预习导学】

1、熟读第三部分文字。 2、概括第13、14段段意。

第13段:再次强调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第14段: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合作探究】

1、朗读第三部分文字。

2、第1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3、第13段中第一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第二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⑴排比中的景物都是南方最典型的秋景,如果连它们都“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话,那其他地方的秋景就更比不上“北国的秋”了。

⑵运用对比,更突出南国之秋不如北国之秋耐人寻味。

理解:这四组事物分别比喻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黄酒不如白干劲大,稀饭不如馍馍经饿,鲈鱼不如大蟹鲜美,黄犬不如骆驼伟壮。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第四组从格调着眼,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4、从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对最典型的名胜景点的秋景只一笔带过,对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秋景却加以精描细绘,这是为什么?(见前)

风景名胜不过是有数的若干“点”,热闹有余而清静不足,虽能代表北国之秋的最高境界,但不具普遍性;而选取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秋景,才能说明北国之秋“即使不出门”也能饱尝它的深味。

5、学习了本文后,你能概括文章的主旨吗?*

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拓展延伸】

你能概括文章的艺术特点吗? 1、布局特点

⑴首尾呼应,以北国南国之秋的对比开始,又以对比结束;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 ⑵围绕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并列描摹了五幅画面。

⑶议论部分单独成段,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 2、情景和谐统一。

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境的昆明湖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丽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

和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性有关。郁达夫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作者当

11

时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这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不是作者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北京的秋天里实实在在的自然景观,是真实的景物,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界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什么样的情。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庭院静观 清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以 以

秋蝉残鸣 静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情 景 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驭 显 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孤独 景 情 【课后作业】

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1题句子中所比喻的意思: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3、“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4、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D )

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

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

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 地方的秋景。

12

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5、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A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注:“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搜索更多关于: 《故都的秋》导学案 的文档
《故都的秋》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42in5gv7j9mzf00wd47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