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出示现代画家齐白石构图简洁的作品《红梅》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古琴曲。学生临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结合,并给予用笔、用墨等较好的学生和其作品及时的表扬和展示。 学生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师评指出学生的不足。 作 业 与 课 堂 评 价 1、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2、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画情况。并告诉学生要课下多看有关梅花的优秀作品,不断地临摹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梅花的精神。 3、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准备中国画竹子的学习图片和资料。 板 书 设 计 2、梅竹言志 ———梅花画法 梅花花朵的画法: 勾画: 点画: 枝干的画法: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教 学 回 顾 与 反 思
教材选择清代赵之谦的《花鸟册页》导入,与课题呼应然后进入梅花画法的学习。借鉴与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法,“活动一”安排学生临摹梅花作品,学习和运用笔墨技法,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特点,体会笔墨韵味。 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了解古代文人墨客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情怀的。为以后中国画的欣赏与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备课人 :尹静 备课时间2013年9月12日
课 题 课 型 2、梅竹言志 造型·表现 课 时 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9月23日~9月27日 初二1-4班 总第 4课时 内 容 设 计 学 习 目 标 情 感 与 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态度目标 本课 重点 难点 分析 教具 学具 重点: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难点: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具: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学具: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媒 体 运 用 过程目标 知 识 与 学会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欣方 法 与 赏——评述——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媒体课件演示 二、精讲点拨: 1、 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 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观看竹竿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2、 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如何更好的画好竹枝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的绘画片段。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媒体课件一步步演示 媒体课件 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投影仪展示作品 三、小试牛刀: 3、 竹叶: 四、作业展评: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 观看竹叶的绘画片段。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4、绘画步骤的演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