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与实验研究
——基于武汉市55所高校的调查
罗丹 曾德进 张昕欣 郭满 陶双娟 罗婵 李小燕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废旧电池回收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回收机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等方法,对武汉市55所高校回收设施状况和2924名大学生回收行为进行调查;并设计量表用以测量大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得出12个主客观影响因素,含设施状况、舆论压力、认知因素、成本因素等。基于行为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视角进行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机制的大体框架,即利益协调机制、回收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宣传机制、约束机制和宣传机制。藉此提出四个研究假设,运用准实验法检验回收设施、宣传、激励三种刺激对回收率的影响,运用经典实验法检验教育刺激对环保意识的影响。据实验成效进一步完善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本研究:(1)采用实验研究检验机制成效,突破以往许多社会学研究的限制;(2)与企业合作,既在现实层面解决电池回收的终端处理问题,又在学术层面增加机制的实用性,节能减排意义明显。 关键词:实验研究;机制构建;因子分析;废旧电池回收 中图分类号:C915 1.问题的提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使用电池约80亿个,回收率仅为2%(数据源于《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第4版)。废旧电池含汞、铅等有害物质,具有较大污染性;同时含有锌、锰等可再利用的重金属,具备一定回收价值。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如格林美公司)已具备废旧电池的处理技术,却囿于缺乏足够的生产材料,极大阻碍了废旧电池处理产业化和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
学界对此已有大量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以往研究少有企业参与,对策实用性略显不足。其成果大多限于学术层面或理论层面,未产生实际效益。研究方法鲜采用实验研究法。
本研究与企业(格林美公司)合作,以高校为切入点,对高校废旧电池回收现状和大学生
- 1 -
节能环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最终构建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用到因子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等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评估量表》。
总体研究思路如下(见图1):
数据收集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设计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构建及完善数据分析相关学科理论分析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实验研究图1 研究思路
3.高校废旧电池回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1大学生废旧电池回收现状统计分析
由图2知:样本的电池逾6成未被回收。56.73%没有合理处置废旧电池(见图 3)。另据调查(见表1),在所调查的55所高校中大部分没有回收设施(72.7%),仅有的15所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损毁。
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113849.58!.245.49%和生活垃圾一起扔掉扔到回收箱或回收点收集起来放在寝室其它方式数量(个)410333.69%使用量回收量图2 样本的废旧电池使用量和回收量统计 图3 处理途径
表1 武汉市高校电池回收设施情况(55所)
数量 占比
无回收装置 40 72.7%
简易回收装置 7 12.7%
正式回收装置 8 14.6%
可见回收设施的缺乏是限制大学生回收电池的重要因素。另据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周围人的不良影响(群体行为失范),缺乏舆论压力以及缺乏政策规范引导也是影响大学生回收行
- 2 -
为的主要因素。
笔者用“反馈机制”理论分析“回收设施的缺乏”,用“价值函数”理论分析“舆论压力”“政策规范引导”,用“群体行为”理论分析“群体行为失范”,认为应加强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形成外在约束。
以上主要分析客观因素,接下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主观影响因素。 3.2基于因子分析的节能环保意识现状分析 3.2.1节能环保意识各要素测量
将测量的29个项目,分成“节能环保意愿”“节能环保行为”“节能环保知识”三类进行编号,分别用X、Y、Z表示。采用李克特量表,分五种不同程度的陈述,依次记为“1、2、3、4、5”。对反向问题反向计分,得出各项目的平均分。对29个
项目进行加总,求出样本观察值在“节能环保意识层面”的平均得分为2.99,参照相关领域测评标准(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总体属于中级水平。经spss分析,换算成百分等级的样本中,“差级”和“中级”合计为81.02%,表明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堪忧。针对影响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水平的因素,笔者对此2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3.2.2探索性因子分析
(1)项目分析采用极端组法,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有3个项目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即Y5、Z1、Z2,应删除。
(2)经检验,余下26个项目的Cronbach α系数值为0.844,KMO值为0.931,Bartlett值为32172.42,信度效度俱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 3 -
3.2.3主成分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8个。根据碎石图(见图4)进行观察,决定提取8个因素,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85.6%。采用方差最大法,经6次迭代收敛,累计删除3个项目:Z4、Y3、
Z10,余下23个项目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图4 碎石图
表3 因子旋转矩阵
项目列表 X1 X2 Z6 Z5 Y7 Y10 X3 X8 Y1 X4 X6 X7 Y2 Y4 Y8 Y9 Y6 Z3 Z9 Z7 Z8 X5 X9
F1 0.865 0.842 0.814
F2
0.835 0.821 0.816
F3
0.810 0.792 0.777
F4
0.792 0.772 0.765
F5
0.754 0.734 0.722 0.714 0.698
F6
0.810 0.802
F7
0.782 0.753
F8
0.665 0.643
3.2.4因子命名
因子分析共提取了八个因子(23个项目),重要度依次递减。命名如下: 项目一包括X1、X2、Z6,命名为“认知因素”; 项目二包括Y3、Y7、Y10,命名为“成本因素”; 项目三包括X3、X8、Y1,命名为“激励因素”; 项目四包括X4、X6、X7,命名为“价值观因素”;
项目五包括Y2、Y4、Y8、Y9、Y6,命名为“环保体验因素”; 项目六包括Z3、Z9,命名为“常识因素”; 项目七包括Z7、Z8,命名为“政策熟悉因素”; 项目八包括X5、X9,命名为“情感因素”。 3.2.5因子结果分析
- 4 -
(1)项目一、四的分析主要用“心理账户”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手段提升个体认识水平,加强环保价值认同。
(2)项目二、三的分析主要用“价值函数”理论,认为应该采取约束手段和激励手段降低个体回收电池的成本,提高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3)项目五、六、七、八的分析主要用“有限理论假说”和“羊群行为”理论,认为应通过教育和宣传手段普及节能减排理念和环保知识,引导个体行为朝有利于环保的方向发展。 4.机制设计及实验研究 4.1机制设计
据上述分析,为矫正不同的因素,发挥不同的作用,笔者设计了高校废旧电池回收机制的大体框架(见表4)。
表4 机制的大体框架 名称 利益协调机制 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 教育机制 宣传机制 理论分析 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反馈机制 心理账户 有限理性假说 羊群行为” 修正的影响因素 理清机制的利益主体 ⑴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 ⑵认知因素 ⑶价值观因素 ⑷环保体验因素 ⑸常识因素 ⑹政策熟悉因素 ⑺情感因素 ⑻政策规范引导 ⑼群体一致性规范(群体行为) ⑽舆论压力 ⑾成本因素 ⑿激励因素 功能作用 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制定利益规则;搭建对话平台 募集环保资金;加大电池回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力度 矫正个体自我认识偏差;形成生态价值观 传授节能减排知识和相关政策;加强个体对学校的归属感;普及节能减排理念 约束机制 群体行为理论 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 规范个体行为;引导个体环保行为倾向;加强舆论监督 降低个体参与回收的机会成本;增加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调动参与积极性 激励机制 六个机制(见图5)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利益协调机制起主导作用,在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为其它五个机制的施行奠定
企业学校利益协调机制学生统筹规划划规筹统基础;回收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为教育、宣传、激励等手段的实施提供基础的设施和资金保障;教育机制和
回收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宣传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宣传机制旨在矫正个体“意识”,形 图5 机制的内在联系
- 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