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出课堂最和谐的乐章
——口风琴在二声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合唱是学生体验多声部音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让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小学音乐新课程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合唱教学内容,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合唱歌曲的教学内容几乎占到了教材歌曲量的二分之一,有的甚至超过了一半以上。如第十册教材中十六首表演歌曲有9首是二声部合唱歌曲。但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教完歌曲的主旋律之后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两个声部的歌曲,好吗?”底下却传来孩子们的一片嘘声,脸上现出一阵阵的畏难情绪。于是,两个声部的教学艰难地进行着,最后草草收场。长期下来,有的教师干脆把它变成单声部旋律的歌曲来教学。显然是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合唱教学一直是小学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
2011年我校全面铺开口风琴进课堂教学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这小小的乐器非常有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有时上课教学内容多省略口风琴练习环节,学生马上就会提出“抗议”。 能否让学生把学习口风琴的激情来转化成学习二声部旋律的兴趣呢?这个想法马上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利用口风琴对学生进行音高听辨练习,在两声部的歌曲中运用口风琴演奏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音高等教学活动,将口风琴吹奏与合唱教学融合在一起,将口风琴作为合唱教学的突破口。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我逐渐发现学生的音高概念明确了,对两声部的旋律不再有畏难情绪了,合唱时的声音也更和谐,重要的是学生间的关系融洽了,相互合作的意识也加强了,形成了器乐教学辅助合唱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口风琴辅助学习二声部教学?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做了一些粗浅的实践与探索。
一、在聆听中提高音乐听辨能力
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与听,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聆听二声部旋律比听单声部的旋律明显难度就高了,这就需要我们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多听,多感受,逐步培养听辨能力。
1、学会聆听,感受和声
要让学生有正确的音高概念,形成初步的和声概念。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会辨听音乐是不是和谐的。其实每一首合唱歌曲的和声都是和谐、好听的。教师应尽情鼓励学生去聆听歌曲的和谐之美,训练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只有当学
1
生知道怎样的和声是美的、是和谐的,他们才能以此为目标,并且不断地向目标靠近。音乐教材中有一部分歌曲是传统的优秀合唱曲目,主旋律大部分学生已经很熟悉了。如歌曲《小白船》《小纸船的梦》《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在学唱这些合唱歌曲之前,教师就可先从听入手,鼓励学生静下心来去听歌曲的和声,老师用手势提示学生有两条平行的声音线,让他们初步建立和声的意识。例如四年级第八册第六课中的《冬夜静悄悄》中的和声是纯三度的和声效果,旋律优美,安静的,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聆听,以感受声音的和谐。
2、培养学生听辨的耳朵,寻觅和声源头
学生能够静下来去聆听音乐,那还远远不够,还得有听辨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从聆听中寻找两个不同的声音源头。对于刚接触合唱歌曲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马上听出高低声部来,肯定很难。教师可适当降低听辨的难度,通常在听辨前,老师分别在钢琴上弹奏高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声部,并且能尽量记住自己声部的轮廓。然后教师在琴键上弹出二声部的和声来,让他们分别寻找自己的声部。当大部分学生能听出自己的声部时,则鼓励学生聆听对方的声部,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既能听出自己的声部,又能感知对方的声音。逐步培养他们的听辨能力。当学生初步感知过各自的声部以后,复听歌曲,教师激情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声部,能找到的就自信地举起双手,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聆听。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和声之美,又能听出自己的声部来,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做好了足够的铺垫。
例如:四年级第八册第五课中的《红蜻蜓》、第十一册中的《红河谷》歌曲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不大,二声部旋律清晰,在聆听这首歌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听出各自的声部来,感受歌曲的和声美。
二、在合作中增强音乐感知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和一起演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1、同伴互助,自主学谱
埃得加·富尔在其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而音乐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同伴合作自主学谱,能发现自己识谱过程中的难点,在不断地练习中一点一点克服困难。同时,口风琴的最大好处是能保证音准,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虽不能确保节奏的准确性,但是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音准概念,为接下来的唱谱做好准备。
小小的口风琴带领着学生跨过一个个音符,从生疏变为熟悉,在自主参与的
2
过程中逐渐走近音乐,体验音乐。虽然,一节课中,学生不能用很多时间来学歌谱,但是如果能在每一节课中都有几分钟的自学空间,学生的独自学习能力必然获得发展。而教师也可以借此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发现吹奏地好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并且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任何一种教学需要,器乐教学同样离不开它。
(1)四人合奏学习。四人合奏同一条旋律,学生之间能及时纠正错误,吸取他人的长处。在互助合作的气氛中,逐渐达到节奏和速度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从而达到1+1>2的功效。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小鸟小鸟》二声部旋律时,由于歌曲速度较快,节奏复杂,学生间又存在节奏感差异的问题,通过四人合奏的形式,可带动后进的学生也能尽快掌握节奏特点。
四人合奏是同伴间交流互助共同进步的小平台,它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能改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可以弥补音乐教学难以面向有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使每个学生实现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乐趣,
(2)八人合奏
为了满足更多同学的表演欲望,设置八人合奏环节(四人小组+四人小组合奏)。高低声部各请出吹得较好的一个四人小组合奏。并且对于合奏较好的四人小组,作出相应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促使四人小组合作更加团结,协作。小组内成员的演奏水平也趋于相当,全班同学学习口风琴的积极性更高了。
此外还可以采用二人合奏,男女生合奏等方式,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形式多样的合奏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歌曲旋律。此时,教师弹奏二声部和声,高低声部合奏旋律,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自信地吹奏。
值得一提的是二声部合奏中也应强调声音的和谐与均衡,教师应要求学生轻轻地吹奏,逐步达到和谐的效果。如第九册第一课中的《晚风》是一首非常安静的曲子,教师应要求学生轻轻地吹奏,创设安静的气氛。吹奏旋律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内心默唱的过程,待内心有了明确的旋律时,再让学生开口唱,便再也不会难倒学生了。二声部的学唱任务就已基本完成了。
三、唱、奏融合,提高合唱能力
口风琴固定音高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成为合唱训练中的“音准”培训工具,
3
即使是几个声部同时演奏也不会跑调造成“声部混乱”。学生亲自用口风琴吹奏高低声部的旋律可以迅速形成音准概念。并能培养出对合唱歌曲的喜爱之情。
例如在学习第十册歌曲《晚风》二声部歌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做如下安排:
师:请低声部同学跟着钢琴轻声演唱歌谱,高声部同学拿出口风琴轻声吹奏你们的旋律,让我们感受一下歌声和口风琴的和声效果。
生:高声部吹奏,低声部演唱。
师:低声部的同学表现不错,紧紧地跟着琴声演唱,音准把握地也比较好。高声部的同学更要表扬,自力更生,吹得不错!
师:下面,我们请高声部的同学唱一唱,低声部的同学吹一吹,为了能更清楚地聆听和声的效果,请大家轻轻地表演,下面让我们听听这次组合的效果会怎样?
生:低声部吹,高声部演唱。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刚才的和声效果?
生:我觉得自己唱得比较认真,和声效果还好听的,如果高低声部能一起唱唱看就好了。
师:我觉得大家都表现地特别积极,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琴声合唱旋律,请你仔细地听琴声,找到你们的声部,跟着琴声演唱。
练习几遍之后,学生唱二声部歌谱。这时候的声音就和谐了,音准也正确率高了。
同样在进行分声部旋律视唱环节中,也不妨让学生通过跟教师钢琴学唱和亲自用口风琴演奏两种方法,既能纠正学生在节奏和音准上的不足,又能逐步引领学生进入二声部合唱中来,降低了学习难度。经过几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最终脱离口风琴,他们就能自信地随琴声合唱二声部了。
当然,这样的练习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并且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要求,争取学生对歌谱的演唱掌握更有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反复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从每个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视唱能力。
四、编配伴奏,培养表演能力
口风琴的加入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它始终贯穿着歌曲教学的每个环节,当学生能较好地唱好歌曲之后,口风琴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合唱歌曲最后的表演中,教师放手请几位同学为歌曲伴奏,老师坐到学生中间,一起来演唱。此外,还可以把口风琴演奏运用到欣赏教学中,在原来听、看、唱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弹一弹、听一听,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甚至是让学生为乐曲伴奏。记得我在上四年级欣赏《打字机》教学时,就让学生用口风琴来为乐曲伴奏,用手拍、敲口风琴模拟打字机的声音为乐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