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九单元《溶液》必考经典题
1、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好奇的同学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提出问题】若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查阅资料】①CO2+H2O═H2CO3
②H2CO3+Ca(OH)2═CaCO3↓+2H2O
③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 【设计方案】
探究一: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该探究过程。
【进行实验】
(1)将丁装置与甲相连,以便收集CO2气体,连接方法是 。
(2)关闭K1、K3,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2导管口处。该操作的目的是 。 (3)打开K3,关闭K2,并开始计时,待蒸馏水全部排净,用时28″。 (4)打开K1,关闭K3,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CO2,用时15″。
探究二:在通常状况下,用氧气测量仪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
【得出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 。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探究一中,应控制的影响变量是 。
【发现新问题】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那么,收集500mLCO2气体,会在水中溶解多少CO2呢?探究这个问题,你设计的方案是 。
答案: 解:【进行实验】
(1)将丁装置与甲相连,以便收集CO2气体,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连接方法是c与a连接。 故填:c与a连接。
(2)关闭K1、K3,打开K2和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加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该过程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2导管口处,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装置中的空气已经排除,因此该操作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利用排水法能够收集二氧化碳,并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净。
故填:能,这是因为利用排水法能够收集二氧化碳,并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更纯净。 【反思与评价】
在上述探究一中,应控制的影响变量是:集气瓶乙和丁的体积相等,这样可以比较收集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时需要的时间。
故填:集气瓶乙和丁的体积相等。 【发现新问题】
实验方案是:把500mL二氧化碳通入乙装置中,乙和丙连接,把丙装置中的烧杯换成量筒,500mL和量筒中的水的体积差即为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故填:把500mL二氧化碳通入乙装置中,乙和丙连接,把丙装置中的烧杯换成量筒,500mL和量筒中的水的体积差即为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的体积。
2、分析处理图表中的信息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1)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100g水) 温度(℃) 0 KNO3 NaCl 13.3 35.7 10 20.9 35.8 20 32 36 30 45.8 36.3 40 64 36.6 50 85.5 37 60 110 37.3 70 138 37.8 80 169 38.4 90 202 39 100 246 39.8 ①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 (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 ②根据表内数据可知,KNO3和Na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 。 (2)根据图1电解水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宏观上观察:图示a、b管中产生的体积比约为2:1,则他们的质量比为 。 ②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3)如图2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
①蒸发前原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固体n的数值是 。 ②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填字母)。 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
答案:
解:(1)①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所以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 45.8g 100g+45.8g ×100%;
②根据表内数据可知,KNO3和Na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36~36.3; (2)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氧负氢,体积比是1:2,质量比是8:1,所以图示a、b管中产生的体积比约为2:1,他们的质量比为1:8; ②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正确;
B、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B;
(3)①第一次蒸发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固体n的数值是9;
②蒸发溶剂的方法,溶液中都会析出晶体,所以依据上述实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无法判断,故选:C。
故答案为:(1)① 45.8g 100g+45.8g ×100%;
②36~36.3; (2)①1:8; ②B;
(3)①不饱和,9; ②C。
3、如图是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找出图中的错误加以改正(写出三处即可): ①___;②___;③___.
(2)需要称量氯化钠质量是___g,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固体时,如果1g以下使用游码,如果甲同学按照B操作,其他操作都正确,所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计算结果精确至1%)
(3)需要水的质量是___g,配制时应选择___(填“10”或“50”)mL的量筒。量取水时,如果乙同学按照图D笔法读数,配制的其余操作准确规范,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5%
(4)丙同学配制的上述溶液,经测定其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5%,下列可能原因有___.(填字母序号) A. 用量筒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
C. 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时,将氯化钠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D. 把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烧杯
(5)通过以上过程可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三个主要步骤依次是___、___、___、装瓶并贴标签。 答案: 解:
(1)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否则会沾上杂质污染试剂,该同学采用“左码右物”称量氯化钠,用温度计搅拌;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5%=2.5g;水的质量为50g-2.5g=47.5g;砝码和物质放反了,实际质量是砝码减游码,即2g-0.5g=1.5g;所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5g 1.5g+47.5g ×100%≈3.1%
(3)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47.5g,量筒选用量程相近的,选50mL,某同学在量取所需的水时,该同学仰视量筒内液面的最低处时进行读数,会造成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4)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但量取到的水正好偏小,溶质不变,溶剂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溶剂多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时,将氯化钠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实际质量是砝码减游码,溶质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把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烧杯,溶剂少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5)配制溶液,先运用质量分数对配制时所需要溶质、溶剂的量进行计算,然后使用天平、量筒等仪器称量溶质和溶剂,最后把称量好的溶质、溶剂倒入烧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溶质全部溶解。此配制过程可概括为:①计算;②称取固体和量取液体(简称称量);③溶解。 故答:计算、称量、溶解; 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