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团结。
(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C [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
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 )
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
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 6 -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B [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农耕方式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2.农业技术的进步
(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
①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4.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2)春秋时期:大量私田被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5.赋税制度改革
- 7 -
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1)官营手工业
①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主要成就
(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政策
- 8 -
(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教材拓展]__楚国的币制改革
春秋时期,楚国崛起,但在晋楚争锋中处于劣势。楚庄王任用孙叔敖辅佐其进行改革。当时楚国市场上的钱币比较混乱,各种仿贝钱币都在流通,楚庄王下令铸造大币。这种大币仿晋国刀币铸造,面额超过价值,其发行和使用让老百姓特别是大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市场的萧条。孙叔敖向楚庄王反映了情况,并进行调整:恢复原来的币制,以蚁鼻钱作为官方铸币,其他所有的货币都用蚁鼻钱进行换算。这种做法使市场迅速繁荣起来,楚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
?探究1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解读]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试答] (1)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
(2)因素: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②不利因
- 9 -
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
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探究2 先秦手工业的发展
史料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
[思考] 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解读] (1)《荀子·王制》强调“论百工”表明从事手工业的人,分工细致。 (2)《礼记·王制》反映从事手工业的人“不贰市,不移官”,表明从业者受官府控制。 [试答] 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
经营 形态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生产经营模式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产品及 流向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投放市场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 10 -
流通 方式 地位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农业的一种副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