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⑤2.4《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⑤2.4等比数列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
(2)了解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 项 数、指定的项; (3)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型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实例抽象出等比数列模型,经历由发现几个具体数列的等比关系,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过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类比,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钻研精神,培养学
生的运算能力、严谨的思维习惯以及解题的规范性。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科学地解决问题. 3、情态与价值观
(1)通过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2)借助函数的背景和研究方法来研究有关数列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用已知去研究未知的能力。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和意识,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为远大的志向而不懈奋斗;
(3)通过对数列知识的学习及探索,不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善于反思、勤于总结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
公式;
2.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等比数列与指数型函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分层推进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双基回眸 科学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等差数列基本知识和性质:
① 等差数列定义:即an?an?1?d(n≥2)
②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
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③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1) ④ an?am?(n?m)d
⑤ 在等差数列中, 若m + n= p + q 则 am?an?ap?aq
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sn?sn?na1?n(n?1)d 2n(a1?an) ,2等差数列是一类特殊的数列,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等差数列,我们还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的数列。 课本P48页的4个例子: ①1,2,4,8,16,… ②1,,,,
1214181,… 16
③1,20,202,203,204,…
④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
10000?1.01985,……
这样的数列有怎样的共同规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①、②、③、④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并回答下面的各项问题: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第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合作探究】(类比所学的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 起, 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 表示( )。
【点评】 “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之比为常数(q)
{ an}成等比数列?2? 隐含:任一项an?0且q?0
“an≠0”是数列{an}成等比数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 q= 1时,{an}为常数列。即等差也等比。
2.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n?1=q(n?N?,q≠0) 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