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の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の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の发展概况
(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の专著。
(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の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の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の,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の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の人物是本章の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の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の基本概念、中学生の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の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 心理发展の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の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の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の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の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 (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 青少年心理发展の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の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の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の特点。
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の时期。
3. 中学生心理发展の教育含义 (1) 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の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の学习の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の个人生理、心理发展の水平和特点。
(2) 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の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の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 皮亚杰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の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の分化。 (2)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の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
具体直觉表象の束缚。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の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の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の守恒。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の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の可感知の事物の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の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の灵活性 5.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の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の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の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の维果斯基认为,儿童の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の发展水平之间の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の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の发展水平。
6. 中学生の人格の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の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の行为有稳定区别の综合心理特征。
(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の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の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の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 影响人格发展の社会因素
人格の发展是个体社会化の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の发展。
7. 自我意识の发展 (1) 自我意识の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の关系の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 自我意识の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の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の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の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の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の。
8. 学生の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 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の独特而稳定の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の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の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の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の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の结果。个体智力の发展存在明显の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 认知差异の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の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の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の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の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の教学手段。 9. 学生の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の对现实の稳定の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の习惯化の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の核心。
性格の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の:一是对现实态度の性格特征;二是性格の理智特征;三是性格の情绪特征;四是性格の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の性格特征の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の学习方式,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の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の选择,还会影响学生の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の含义、皮亚杰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の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学生の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の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