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前预习导引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从中认识其产生的背景,了解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2.知道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和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的基本史实。
【知识梳理】 一、提出1、背景:
① 19世纪末,中国 程度加深, 加剧 ② 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 均失败 ③ 的初步发展 ④ 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2、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4、作用:
①积极: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 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
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和 的共同愿望,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 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 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实践 1、 临时约法
(1) 颁布: 年春
(2) 内容: (3) 性质: (4) 意义:对建立 、反对 具有进步意义。 2、 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三、新三民主义提出 背景:① 孙中山的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作用:① “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 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
课堂学习案
【探究目标】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问题1: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从几个方面分析?)
(二)三民主义形成过程: 1.萌芽:1894年兴中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形成:1905.8“ ”成立。 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孙中山在《 》上,将十六字纲领阐发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 ”“ ”“ ”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纲领的关系 三民主义 民族 民族革命 民权 政治革命 民生 社会革命 16字纲领 内容 关系 前提 核心 补充与发展 问题2:如何评价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1)性质: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表达 反映 推动)
(3)局限性:(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分别是什么?) 提示:
①当时是什么社会?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②资产阶级提出反对封建帝制,是否意味着反对封建制度?
③当时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制度?平均地权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吗?
④根本上是什么决定这些局限?
2
【自学目标】孙中山实践三民主义的斗争及结果。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指导辛亥革命(1911——1912)取得了 的胜利,建立了中国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年 。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内容:国家主权属于 ;国民平等; (2)实质: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宪法。
(4)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 具有进步意义。 3.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1912—1919):
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 、 、 。 结果:失败。 三、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形成
【探究目标】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问题3:(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时间、标志: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召开,发表《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接受中共主张——反帝反封建、确立三大政策、重解三民主义
核心:确立三大政策: 、 、 。 内容和评价: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归纳: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1)内容不同:①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突出“反满”,矛头指向 ;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帝目标,新在 。②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在 的基础上提出 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以谋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新在 。
(2)影响不同:旧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发展。
思考:根据二者的区别,思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具体实施的纲领,是奋斗目标、统一战线的基础;为三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手段;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政策原则;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若干基本原则一致,使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相同点: 不同点:革命思想、主力、前途等 (二)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3
①标志着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 ②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
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畴由于阶级的局限,本纲领仍然没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学有所得】孙中山的哪些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巩固拓展案
一、选择题
1.你认为直接启迪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西方历史人物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马克思 D.林肯
2.在近代中国,系统阐述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剧《孙中山》,四名学生的讨论发言中,表述明显错误的是 A.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孙中山后面所书四幅字是同盟会的纲领 C.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是同盟会纲领的主要内容 D.同盟会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重大作用 4.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其政体是
A.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B.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C.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D.多党执政的联合政体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真正掌握了国家权利 C.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民权主义已经实现
6.三民主义对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与此叙述相关的事件有
①辛亥革命爆发②中华民国建立③《临时约法》颁布④“二次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据周恩来回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庭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这三人的身份依次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上述史料反映了
A.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B.表明国民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C.瞿秋白由共产党员转变为国民党
D.汪精卫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
8.孙中山能够接受中共的政治主张,实现伟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护法运动的失败 B.他具有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C.共产国际的帮助 D.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帮助 9.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明确体现反帝主张的是
A.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B.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0.自1925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各地为纪念他相继以“中山”命名公园。截至2006年6月,中国已有41家(其中台湾10家,澳门1家),日本1家,加拿大1家,共43家。为纪念一人而命名几十家公园全球也只此一份。对此现象解释准确且组合完整的是
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得到了各国人民的敬重②人们对其天下为公、与时俱进等精神品质的尊敬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直到今天都始终具普世价值④以孙中山先生冠名公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
1.D 2.D 3.C 4.A 5.A 6.D 7.A 8.B 9.A 10.B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