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同步训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12:24: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A.防寒成本 B.观赏需求 C.采光风向 D.昼夜温差 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

A.春季上午 B.春季下午 C.秋季上午 D.秋季下午 解析:1.根据材料“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 2.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开敞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开敞是为了采光。

3.根据防寒棚应朝向北,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可以确定出图示方向,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此时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

答案:1. D 2. C 3. A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下图为海草房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其原因可能是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6.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解析:4.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因此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5.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6.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答案:4.D 5.A 6.B

安徽宏村位于黄山余脉南部,被誉为“画里的乡村”。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仄,且巷中遍布水道,民居白墙黑瓦,房座山墙多采用“马头墙”的形式。读安徽宏村实景图,完成7~9题。

7.“背山”“面水”的区位对宏村的影响是

A.“背山”利于冬季通风 B.“背山”利于冬季降水 C.“面水”利于夏季通风 D.“面水”利于增大温差 8.宏村的民居风格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春季多风 B.夏季炎热 C.秋季多雨 D.冬季寒冷 9.宏村民居采用“马头墙”的作用不包括

A.收集雨水 B.增强遮阴 C.防范火灾 D.增加美感 解析:7.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地“背山”有利于阻挡冬季风的侵入,“面水”有利于夏季通风。

8.该村处于安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从“宏村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密集排布,小巷狭

仄,且巷中遍布水道”等可以看出,当地夏季具有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

9.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马头墙” 有利于增强遮阴、防范火灾、增加美感。“马头墙”不利于收集雨水。

答案:7. C 8. D 9. B

下图所示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壮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据此回答10~11题:

10.吊脚楼所应对的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流平缓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 D.有结冰期 11.该民居所在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寒潮 B.台风、风暴潮 C.泥石流、滑坡 D.地震、火山喷发 解析:10.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我国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等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茂密,因此河流含沙量小,最低气温0℃以上,没有结冰期。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所在地区地势起伏大,因此河流水流湍急。

11.根据材料可知,吊脚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且降水较多,因此最常见的主要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地区不会出现沙尘暴和风暴潮影响。没有火山喷发。

答案:10.B 11.C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猴面包树,原产非洲大陆,是喜温的热带树种,能忍高温且耐旱力极强,适合生长在年平均降水量300~800mm的地区,湿热气候条件下或降水量1000mm以上生长较差。猴面包树生长缓慢,但寿命极长,有些可达5000年左右,树干粗大。其树叶及果实富含维生素C、糖、酒石酸钾和钙。树干木质柔软,海绵状,能储备大量的水。果实、叶子和树皮都能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材料二 世界上有八种猴面包树,马达加斯加的猴面包树种类最全,而在马达加斯加的穆龙达瓦地区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看到成片猴面包树林的地方,猴面包树也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材料三 猴面包树很少人工种植,并未广泛栽培。中国1963年从西非引进猴面包树的现种植于华南植物园园林树木区,并未大规模种植。

(1)简述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地区有成片猴面包树分布的原因。 (3)指出猴面包树对当地人的价值。

(4)分析中国引种猴面包树后并未能大规模种植的原因。 答案:(1)气候干旱影响,生长条件恶劣影响猴面包树生长。

(2)猴面包树适合生长高温,降水适中的地区;马达加斯加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适合;穆隆达瓦位于马达加斯加西侧,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条件适合猴面包树生长;穆隆达瓦地区视猴面包树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使得猴面包树在穆隆达瓦地区免遭破坏,并得到保护。所以有成片分布。

(3)猴面包树的果实可以给当地人提供食物;树叶,树皮均可入药,可以作为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收入;猴面包树树干储水,可于旱季为当地人提供饮用水源;猴面包树,树形独特,成片的树林更是景观独特,可作为旅游景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猴面包树,属于热带树种,中国热带范围较小。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短时间难形成经济效益。因此很难得到推广和成片大规模种植。

解析:(1)根据材料,猴面包树能忍高温且耐旱力极强,由于当地的气候干旱、生长条件恶劣,猴面包树生长缓慢。

(2)根据材料,猴面包树适合生长高温、降水适中的地区;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地区属于热带地区,提供高温条件;该地位于岛屿西侧,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条件适合猴面包树生长;根据材料,穆隆达瓦地区视猴面包树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使得猴面包树在穆隆达瓦地区免遭破坏,并得到保护,正因自然条件适宜、人类影响较小,这里有成片猴面包树分布。

(3)猴面包树对当地人的价值巨大,可做食物、药物、供水、做旅游资源、售卖等。猴面包树的果实可吃;树叶,树皮均可入药,可以售卖,提高收入;猴面包树于旱季为当地人提供饮用水源;猴面包树还可作为旅游景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中国引种猴面包树后并未能大规模种植是因为适宜其生长环境较小且经济效益欠佳。猴面包树喜热,中国热带范围较小。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短时间难形成经济效益。因此很难得到推广和成片大规模种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棘属多年生灌木,耐旱,抗风沙。春、秋季新植幼株,3-4年后挂果,9-10月采摘。果实有很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但易变质。早期工艺是沙棘果带枝采摘,连枝加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是我国沙棘主要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引进了品质优、产量大的俄罗斯大果沙棘替换本地品种。下为皇甫川流域位置示意图和坡面沙棘林带景观图。

111°E 2.0 1.9 39°N 河流水系 2.0 0 10 等干燥度 20 KM 坡面沙棘林

(1)坡面沙棘林通常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试分析其原因。 (2)该地秋季新植沙棘幼株成活率比春季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上世纪90年代,该地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但经济效益不高,推测其原因。 (4)你是否赞同该地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扩大产业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沟壑地形,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沙棘林带与坡面径流方向垂直,能有效拦水拦沙,利于水土保持。

(2)该地区春季降水少,蒸发强,干旱严重;夏季多雨,秋季土壤墒情好(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

(4)赞同:质优高产,经济效益高;提升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不赞同:可能破坏本地生物链的稳定,影响生物多样性;引进品种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不宜盲目扩种;规模扩张过快,可能导致产品销售受阻。

解析:(1)由题干可知,皇甫川流域多沟壑,水土流失严重,坡面沙棘林沿等高线延伸方向逐排种植主要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

(2)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气候干旱,春季降水少,夏季多雨,秋季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幼株易成活。

(3)沙棘种植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效益不高主要与保鲜技术差,储运成本高,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发不足有关。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进行分析。赞同的理由可以从经济效益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不赞同的理由可以从影响生物多样性,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同步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4po640zmw01k8300wxv0h1ll01f5u01c2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