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查论文
学院 黄海 班级 111 姓名 陆静 学号11413134
浅析现代派艺术中大量出现的对“极端体验”的追求
——及艺术家的自杀和疯癫现象
现代派艺术是由欧洲兴起的,严格的说它并不是一个派别,而是一股思潮。思潮本身就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但其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了对“极端体验”的追求如如回归原始、死亡、狂欢、颓废、荒诞、无聊等体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这与现代派文化艺术产生的背景紧密相关。 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两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什么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的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由于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派的审美意识有着复杂的倾向。许多作家对丑和恶采取愤怒的态度表现在作品里。他们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在作品里表现出颓废或玩世不恭的倾向,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这些作家倾心表现荒谬、混乱、猥琐、邪恶、丑陋等意识,使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他们的理由是表现“诚实的意识”。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的存在,但他们又不愿意用那种虽然极为善良却是非常简单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如果还用一种正直善良的眼光把这个世界说得如何善美,即使不是有意的,至少是无力把握现实的结果,有什么真实可言呢!所以现代主义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是“天真状态的结束”。所以他们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人的历史与历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从人性异化发展到虚无,人成了社会的局外人。对人生命运、未来理想的追求变得幼稚可笑、毫无意义。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活着,尽可能强烈地感受
到反叛和自由,没有责任心,没有罪恶感,没有同情,没有希冀,没有前途。主人公明确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他们随波逐流,嘲弄自己。人物不再思考“生存与毁灭”,价值与意义,从痛苦自下而上到自由选择,从与其为正义尊严自杀到不如苟且偷生,他们不再表现出对主体和个性失落的叹息、悲哀和留恋。从人性的异化衰落,进而变成了“虫”和“物”。人物表现出扭曲变形,常常以自我戏拟形式出现,反讽和认同荒谬的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了自嘲、沉默、颓废、反英雄特征。文学的主体已经消失,人不再有主体意识可言,。科学替代了理性,成为一种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绝对力量,规定和统治了人。人成了科学大符号系统,即社会秩序的奴隶和牺牲品,人时时处处置于“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种越轨和反抗,都将导致个人毁灭性的悲剧。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人生成了一场悲剧性的闹剧。人丧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伟岸,温柔美丽,而变得猥琐渺小,华稽可笑。
种种原由导致了现代派艺术中出现了对回归原始、死亡、狂欢、荒诞等极端体验的追求。而正是因为现代派作家们对这些极端的追求,他们对自己作品有这样的追求,对自己也会有这样的追求。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及作家们的生活家庭背景或生活经历,这些作家们的内心大都比较压抑,他们的创作需要灵感,而他们寻求灵感的方式也较特别,梵高就曾切掉自己的一只耳朵来寻求创作灵感。而当这些作家、艺术家们的灵思枯竭的时候,他们追求完美,往往就会要么走上癫狂的路-另一种追求艺术的方式、要么就以自杀来终结自己的一生-因为他们觉得已经达到一个巅峰了。
科学研究,疯子和天才只在一念之间。正如我们所见,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混淆,这些争议和混淆是围绕着“疯癫的天才”与“精神健康的艺术家”这一没有必要的两极化的争论而出现的。我们也发现,杰出作家与艺术家中患抑郁症、躁狂抑郁症和自杀的比例极高。在临床教学时经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颇似调侃的问题:如果一种疾病的症状中包括情绪振奋高涨、自尊心膨胀、精力充沛、睡眠减少、性欲增强,还有?与我们此处的论点最密切相关的?“敏锐、非凡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力提高”。这两个看似“软性的”或主观的症状,已被一群有数据根据的研究精神病学家共同认定为轻症躁狂的部分诊断标准,这本身就相当引人注目。抛开别的不说,这说明轻度躁狂与创造力的联系已经被理论精神病学领
域一些较苛刻的临床科学家严肃接受了。首先探讨“灵感”这个关键问题或许有助于观察可能与艺术创造力相关的极端情绪状态下的变化,尤其是情感和思维上的变化。之前我们谈及了古代和现代对想象力、神启灵感和“疯癫”之间关系的思考。有一种概念认为,通过特殊方法可以获取个人及其社会未知的力量,这种概念跨越了许多不同的灵感状态:尚武的、德鲁伊特式的、神秘的和富有诗意的状态。曾经归因于诸神和缪斯的灵感,到了20世纪已变成了“原始过程”、“前逻辑思维”和“双交际思考”这些普通的公式化表述。艺术家们需要创作灵感,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灵感涉及到(确实需要)汲取前理性和非理性的资源,同时又与现实和“地面上的生活”保持不间断的联系。个人能够或者渴望“唤起深度”的程度正是较为吸引人的个体差别之一。许多颇具创造力且成就卓著的作家、作曲家、艺术家基本上是在理性世界中创作,同时又能进入他们精神的“地下层面”。另一些人,即本书讨论的对象,同样也有秘密的无意识思想流,但他们也必须与狂暴难料的感情作斗争。将这些较深层的、真正非理性的资源与更具逻辑性的过程整合起来是一项曲折艰苦的工作。但是如果成功,由此而创作出的作品通常带有一个独特的印记,即其创作过程中“触及了灵感之火”。艺术家和作家与其他人一样,不仅经受能力差异很大,忍受情感极端以及与阴郁力量紧密共生的能力也差别极大。
据科学研究,发疯是人类精神现象最核心的秘密。人类大脑的进化使人对现实产生真实的理解.使人得以融入社会,并使其行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但是由于严重的精神病,大脑对现实的真实产生了相反的认知。精神病构筑起一座意识错觉的城堡,使精神病患者不能适应现实,并因此成为人群中的异类。但精神病并非一种边缘现象——无论何种社会和历史时代中都有精神病人,而精神病的共同原因是基因及隐含于其中的问题。而且,医学家发现,在正常的思维和情感中,识别精神病患者的特征形式并不明显。所以,从进化论和人类的观点看,发疯这一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可怕的谜。《崩溃边缘:发疯、创造力和人类的天性》中,作者探讨了精神病的性质及其中隐含的生物学机制,以及精神病与创造性天才之间的关系。得出惊人的结论:发疯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人类的进化之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名心理学家杰弗里·科特勒在《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关于疯癫创造和抗争的人生故事)》中探讨了为什么一些非凡的人物能够战胜精神
痛苦并在疯癫的促使下创作出杰出的创造性艺术呢?书中描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的故事,他们在为成功和生存奋斗过程中经历了情感混乱。杰弗里·科特勒在书中描述了西尔维娅·普拉思、朱迪·嘉兰、马克· 罗思科、欧内斯特·海明威、弗吉尼娅·吴尔夫、查尔斯·明格斯、瓦斯拉夫·尼金斯基、玛丽莲,梦露、伦尼·布鲁斯、布赖恩·威尔逊等文化巨匠们戏剧性而悲惨的人生。在这本由不同人生连接而成的书中,杰弗里·科特勒着重讲述了这些非凡人物的人生故事,并重点分析了他们是如何突破自己的情感困境的;清楚地区分了那些屈服于疾病并因此失去生命的人们和那些奋力搏斗并最终康复的人们。书中,科特勒详述了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影响这些人的生活、工作、伟大的创作和成功,以及他们又是如何奋力达到某种个人稳定的。许多科学家、画家和作家被称作异端。
实际上伽利略、哥白尼、哥伦布、弗洛伊德、达尔文、毕加索以及爱因斯坦这些天才们的先进观点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他们只有具备专一的献身精神和厚脸皮(对他人反对免疫)才能改变现状。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疯癫使人拥有他人不具备的创浩源泉和能力。情绪紊乱所引发的奇妙的生活,自在的念头,歪曲的现实及敏锐的感官给予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如果我们为这种伴随双相心理障碍的癫狂症重新命名,称它为加强型创作经历的话,我们就可以描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引发创作激情,促进作品产生。在对著名画家、作家的采访中发现,他们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创作成果密集期,在这段时期他们不眠不休,工作至精力枯竭。但他们不愿把这种状态称为癫狂,而称之为创造性痴迷,其特征体现为精神欢快,热情洋溢,自信满满,思如泉涌,身心敏感及情绪紧张。这大概也简要解释了为什么天才会癫疯了吧!
参考文献
1.《疯狂天才-躁狂抑郁症与艺术体现》 (美)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 2.《崩溃边缘:发疯创造力和人类的天性》 (英)丹尼尔·列托 3.《十个天才的精神病史》 作者:杰弗里·科特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