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点”是什么意思?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间 + 经过的时间 = 终点时间。】
四、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七、作业设计:调查一些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算出时长。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2时=120分 45-30=15分 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实物钟来演示说明,计算经过时间与求开始、结束时间的方法,但学生脱离实物教具后思维分析上有所欠缺。
第 3 课时
一、课题:时、分、秒的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课前预习设计: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 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七、作业设计:“练习一”的第10、11题。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时间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比较扎实,但在时间计算上分析不够准确,要多进行相应的思维分析训练。
第( 二 )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练习卡 五、课前预习设计: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介绍: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呈现主题图)。
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世博会的图片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发现:
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师质疑:今天咱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应该怎样口算呢?
2.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1)你们看看这三种方法,哪两种方法比较相似?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让它们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