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修饰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十分严格,而汉语则很少如此死板:acharmingsmall限描绘规模并且,在定语的单词、短语、分句的排序上,英、汉语位置又有不同:英语:单词前置;短语、分句后置汉语:均以前置为多例4.那是一个我儿时常去、开满山花的美丽而幽静的小山谷。It'sabeautiful,tranquilbutsmallvalley/jliedwithflowers,whichloftenvisitedinmychildhood.在状语的排列顺序上也不一致:汉:T-P(时间一地点)或T-P-M(方式)英:P-T或M-P-T例5.今年9月在广州以务虚的形式召开了“电子政宵与政府采购”高级研讨会。(T-P-M)Ahigh-levelsymposiumbydiscussingprinciplesOn应用翻译功能论e-governmentandgovernmentpurchasingwasheldJnGuangzhou,GuangdongProvince,JnSeptember.(M-P-T)1.3,2句型结构上的差异汉语句型文化浓厚的人文色彩赋予了汉语句法生成系统极强的意念功能而形态功能相对弱化,因而在主谓语逻辑搭配关系上也不尽一致。“在很多情况下,汉语主语只是一个话题(Topic),其余部分则是表述话题的述题(Rheme),构成“话题一述题”(TR)句型,话题与述题都是某种意念的组合。”(刘宓庆,2001:163)也就是说,汉语主位(Theme)上的主语常常是说话者主体思维中的一个话题(Topic)或者说是一个信息重心(informationfocus),它灵活疏放,话题性功能强。另外,汉语的述题(R)部分则通常是一种对话题(T)的阐述、说明、叙述、铺叙甚至承叙等等,与英语句型的主(Theme)、述位(Rheme)关系不大一样。在英语中,如韩理德(Hal—liday)所言,“主语的功能是表示动作者,谓语的功能表示动作,补助语用来表示目标,附加语用来表示伴随情况。主语表示主位(Theme),其他成分表示述位(Rheme)”(刘润清,1999:307)。但汉语却不一定,在“意念主轴”的整合作用下,汉语句中的主、述位(TR)结构往往可以人详我略,不一定泾渭分明。例如汉语可以说::例1.今天食堂吃饺子。叉子吃不好吃筷子吧。吃食堂味道不好。这些说法在汉语里都可以成立,但细想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到底“谁,,吃“谁,,?!这种紊乱的施事(Agent)与受事(Object)关系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25在英语中简直是离经叛道,在汉语里却显得那么自然。在英语中则必须说:,Jiaozi/llveservedinthecanteentoday,(今天食堂有饺子吃。)Eatwithchopsticks汀youcan't(dOitwell)with口fork.(用叉子吃不好就用筷子吃吧。)ThefoodservedJnthecanteendoesn'ttastegood.(在食堂吃的饭菜味道不好。)可见,汉语主语的“话题性”(topicality)功能远比它的“施事性,,(agentiveness)广泛,就是说,它与行为动词不一定要构成施事关系。上述句子的共性是,“一、主谓部分的主语具有突出的话题性,它只是一个话题(T),而不具备话题功能,但却统领全句,可见是信息中心;二、逻辑主语隐含或被置于动词之后,形成逻辑上的VS式,成了一个述题(rheme或comment),即表述成分,表述与话题有关的事。,,(刘宓庆,1999:86)。而英语的主语功能一般都要充当谓语动词V(施事行为)的动作发出者(施事者),因为“……英语是‘重形,的,英语句法SV/SVO/SV0102/SVA/SVC等等都恪守以SV做主轴的形式程式原则,所以我们说汉语是以话题占优势的话题型(TR/TC)语言,英语是主谓型(SV)语言”(ibid),而“在说汉语的人的语言文化心理中,言者关注的中心(话题)应该先表达出来(处于主位thematicposition),使听者一目(一听)了然,让述题在后面自然相接,形成TR(theme+rheme)式才符合重‘意’而‘不重形’的思维方式。”(ibid)这样一解释,上述各句中的“吃”都隐含有逻辑主语(即施事者)“人”,而句中的主语功能都变成了施事的方式或场所(实际上这样的主位属于“标记性主位”(marked应用翻译功能论theme)。汉语的这种句式之所以能成立,完全是因为汉语的“话题性”功能在起作用,在篇章结构的有机调整下,汉语的“话题性”功能常常可使时间、地点、施事者在可以意识到的情况下人详我略,使句法关系显隐。例如像下面这样的汉语复合句几乎不可能在英语中成立:例2.他爸爸死了,死于车祸;妈妈又改了嫁,顾不了他,真可怜。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就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一个语言成分(“他”[的]爸爸)在实施一种语用功能(主位)时,其中一部分(“他”)的语义还延伸到其他小句,并做其他小句的一个语用成分[主位]呢?”(彭宣维,2002:45)汉语的小句群配置形式实在太神奇!按韩礼德的说法,在
小句的结构配置(structureconfiguration)中,主位和述位一起构成一则信息(message)。主位是一则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组合的基础。在上述汉语复合句中,“他”在各小句的信息中分别为主位或主位的一部分,从整个小句群看,“他”是一个基于各小句又高于各小句的“该小句群主题(Topic)”。在这一句群中,“他”是第一小句主位“他爸爸”(相当于“他的爸爸”)的特指语,但在第二小句的主位“他的妈妈”中被省掉,而作为第三小句的主位,也被省掉了小句。因此,句中的这个“他”是维系整个小句群内各小句间语义衔接和连贯的枢纽性成分(ibid:46)。但在英语句型中,都必须被转换为外部形态标记鲜明的语法成分:His/ntherdiedOfanaccident,andhismother,remar—ried,couldnotaffordtOattendtOhim.Hewasthenapoorboyindeed.(彭宣维,2002:46)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差异一目了然(对照汉语黑体和英语斜体部分),翻译时应充分引起注意。另外,汉语构句重“意合,,(parataxls),句子的线性扩展常常采用“意合对接,,(parataxicallinkage)的方式,句法框架简约,语法范畴模糊,喜用多个动词或形容词词组做句子谓语构成平行铺排的“流水句,,句式,呈竹节形(bamboo-shape)展开;英语构句重“形合”(hypotaxis),句子排列多呈树形结构(tree-shape),围绕句中SV主谓结构形成上下递迭前后呼应的势态,逻辑结构严谨,形态程式一丝不翻比例如:例3.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要搞上去,量主主邑迪还是要鱼墓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旦生型乙丛置堑l汉语形态上表现不出小句(clause)与小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语义关系,成竹节型一字展开,但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相互间的逻辑主次关系:(1)“农业要搞上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全文语义重心,可构成英语SV(主谓)句子主干;(2)“我们的国家大,人口众多,经济落后”——表动作发生的地点:“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即:“在一个人口如此众多又经济落后的大国里”);黑体部分作“国家”的定语,英语可用介词短语表达(prep.phr.);(3)“最重要的”和“依靠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同表主要动词“调动”的方式,英语可用介词短语表达(prep.phr.);(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表全句主动词“调动”的目的,英语可用不定式表达(in[.phr.)。28应用翻译功能论弄清了语义逻辑关系,译文顺势而成:Agricultureadvance.insovastaCOUlltrv,withsuchalargepopulationandbackwardeconomyasinChina,requiresaboveallelsemobilizing,bymeansofaseriesofcor·,rectpolicies,theinitiativeofthefarmerstoworkhardandself-reliantly.例4.ThefancifulnamesatArchesNationalParklikeFieryFurnace,ThreeGossips,MarchingMen,DarkAn—gels,etc.dojusticetotheotherworld/yrockformationstheydenote.一ArchesNationalPark,NationalGeograPAJc原文一句(加底线部分为SV主干),结构紧凑,主次分明,且一气呵成,这种结构在汉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石拱门国家公园内那些极富想象力的景物名称如“火炉烈焰”、“三个长舌妇”、“行进者”、“黑天使”等等与超凡脱俗的山石形象恰如其分且名副其实。读到这样的汉语相信谁也不习惯,原文词语内涵也未得到恰当引申。要使表达通顺达意,发挥旅游广告的功能,就必须按汉语的事理顺序,将原文拆成若干个小句,并根据原文意境的内涵意义,用汉语的四字结构将原文的气势和声色充分表达出来:石拱门国家公园内各景点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极富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创意:“火炉烈焰”、“三个女人一台戏”、“行进者”、“黑天使”等等。//这些名称用来形容那满山造型怪异的山石群像可谓名副其实、惟妙惟肖。(1拆2)两相对比可以看出,汉语习惯多个小句平行排列,多用动词、形容词做句子谓语,偏爱四字句;英语空间搭架立体结构,离不开SV主谓结构在句中的提掣式作用,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逻辑关系外显,语法手段丰富多样。另外,在句法生成逻辑关系上,汉、英语的排列顺序也不一样:英:小一大,里一外,主一次,果一因,特殊一一般,结果一条件,结论一陈述,说明一让步/时间,活动一场所;汉:大一小,外一里,次一主,因一果,一般一特殊,条件一结果,陈述一结论,让步/时间一说明,场所一活动;一般大致如此,例如:例
5.TheauthorJ5ndsoutthatgoodintentionsalonearenotenou曲whenhisattempttObekindtOanoldmanleavesthembothfeelingworsethanbefore.(主一次:1—2—3)作者想对一位老人表示一番好意,结果却使两人都很难堪,这时,他才意识到仅有好意是不够的。(次一主:2—3—1)例6.Hewaspuzzledthatldidnotwantwhatwas30应用翻译功能论obviouslya“setup'’towardswhatallAmericansaretaughttOwantwhentheygrowup:moneyandpower.(果一囚:1—2—3—4)金钱和权力,是所有美国人从小到大所受教育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可现在,通行的阶梯明明触手可及,而我却偏偏不要,对此他大惑不解。(因一果:4—3—2一1)例7.他们在村子中央靠近白马旅社的一棵老槐树下集合。(大/外一小/Y_)TheygatheredundertheoldpagodatreeneartheWhiteHorsehotelinthemiddle山thevillage.(小/Y_一大/9L)汉、英语这种句式结构上的形态差异,折射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汉语的“意念主轴”功能生成句子“意合对接”的组句方式,将思维内涵“直接投射”(directp响ection)于外化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汉语的人文性特点,与汉民族简朴实用的价值观和重“了悟”、重“意会”的整合思维传统不无关系;而英语则经“形态主轴”的“形态整合”句子程式形成句式上的SV核心提掣性主谓结构,是一种将思维概念“间接投射”(indirectp响ection)于语言表层结构的方式,同样与英语民族重形式逻辑和重自然时空的焦点思维方式有着深厚的渊源。正是这种深层次上的差异,构成了汉、英句子形态程式上产生冲突的异质性根源,而这根源之“根”则深植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3,3写作风格上的差异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相对较窄,位置比较精确固定,词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加上汉语历来有四六骈体、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的习惯,四言八句多(4-characterphrase&8-wordclause),讲究工整对仗、文采华丽,因而用词常伴有很多同义重复现象,与英语形成很大反差。例如,中国人喜欢说:“彻底粉碎”、“走南闯北”、“欢天喜地”、“洁白无瑕”、“平淡无奇”等等,这些表达都有明显的同义重复现象。而英语行文用字则注重上下文的照应和逻辑上的合理搭配,强调客观简洁,层次清楚,最忌堆砌、重复,累赘,语言上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汉语中那些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富有文采的表达在英语中往往会被认为是累赘多余甚至不合语法。因此,上述汉语在英语中都变成了非常客观简洁的表达:“smash'(彻底粉碎)、“travelalot'(走南闯北)、“overioyed'(欢天喜地)、“sP)[—less/purewhite'(洁白无瑕)、“featureless/ordinary'(平淡无奇)。在很多情况下,汉译英时常常需要使用“省译?的手法对汉语原文进行处理,例如:例1.郭富城为义演作热身,佛山演唱会只劲不爆。GuoFuchenginFoshanConcert:Just口Warm-upforLaterCharityPerformance很明显,“只劲不爆”完全省去未译,因为上下文已隐含这一语义,汉语仅仅是出于行文平行对偶和时尚的需要,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例2.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芳草萋萋。应用翻译功能论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丁rees,flowersandgrassthriveOnbothbanks.原文使用了大量连珠四字句和平行对偶结构,读来朗朗上口,音韵俱佳(特别是第一句中的“葱茏”、“繁茂”、“萋萋”三词的叠用),这是汉语惯常的手法,意在渲染“诗”情和“画”意。因此,汉语用词不怕重复,但英语却最忌重复。此译中汉语的同义重复在译文中都转换成了简洁通顺的表达,大胆去掉这些汉语的所谓“精华”,行文用字直观简洁,尤以'thrive'一词译得极富动感,可谓画龙点睛。例3.我们力求使这本刊物充满着浪漫的人文精神、深邃的哲思和妙趣横生的智慧,同时也希望它高而不孤、博而不杂、温柔敦厚、真率可喜,在你我之间联结温馨的友情。设想我们长夜相对、促膝谈心,它会是几畔的一杯清茗。当你好整以暇、细细品味,齿颊间悠远的清芬会令你回昧无穷;若你为俗务所苦,只能在匆匆之间浅啜,亦会觉到有暗香缓缓拂过心头。ⅡntryingtOfillthejournalwithromantichumanism,profoundphilosophicalthoughtandsparklingwit,wehopethati1willbeyourrefined——yetnotaloof,erudite——yetnotconfusing,tender,honest,
frankandpleasantfriend.niSlike口fragrantcupO/teathatwillleaveyou口delicateaftertastewhenyouleisureJysavorJJ,Or口warm,quietfragranceJnyourheartwithOnJy口quickSI.P.——“改刊寄语”,《中国文学》汉英双语版,扉页,2000年1期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原文恰似一泓清水缓缓流淌于心间,与你娓娓道来,文笔优美,竭尽“诱劝,,之能事;译文则打破了“句本位”框框,直截了当译出原作交际意图,去掉一切无关的内容,突出信息功能,行文流畅自然,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特别是后一部分,见斜体部分),二者各展其长、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汉、英语各自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方面的确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风格可谓大相径庭。l,3.4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至于文化内容上的差异,英、汉语中的表现更是明显,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的缘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痕迹。简单地说,汉语形容一个人穷常用“一贫如洗”来表达,而英语则是“aspoorasachurchmouse',,一个用“水”,一个用“老鼠”,反映出不同的生活背景;汉语有“东风送爽”之说,英语则有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反映出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国人说“立交桥”,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是“桥”的概念,英、美人却说'flyover'或'overpass'’,只把它看作是一种从头上凌空跨越的物体,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说“笔记本电脑”注重的是它的外形,像笔记本一样十分轻便,英、美人却说'laptop(computer)”,看中的是它的性能,搁在膝上就可使用操作方便,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再如标牌用语,中国人说“男同志请勿人内!”英语是'WomenOnly!”“注意清洁!谨防故障!”英语则是'Cleaning!PreventBreakdown!”体现为不同的通用文体规约。再如,“(各位)辛苦了!”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它传递的是一种理解和关心,问话的人礼到情至,听话的人舒心惬意,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那么,如此简单的三个字,英语该如何表达?这首先需要弄清这一表达的功能和语用意义。我们说这句话34应用翻译功能论时,表达的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慰问和关心,而不是真的说你很累了。倘若不明意图一味照字直译:“You'retired!”“You'rehard—working!”外国人听到后只怕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甚至产生心理反感。在这种场合,应该突出传递它的社交意图和语用功能,用符合英语社交语境的用语来转达这一信息:例1.ThankyouverymuchforyourgoodjOb!或:You'vedoneaverygoodjOb.Thankyouverymuch!甚至更直接:Thankyou!完全脱离了原文形式,却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可谓异曲同工。同样,中国人迎客时爱说“路上辛苦了!”以表关心和欢迎,但这一“辛苦”也是不能照字直译的,因为西方人在同一情景中一般只说:例2.DidyouenjOyyourtrip?或:It'salongjourney.Didyouhaveagoodtime?可见,在这种场合,他们是说“好”不说“坏”,不提“辛苦”二宇的。其实,这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无关系。由于文化差异,汉、英民族各自在社交中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一致。例如,临睡前西方人一般要互致'Goodnight!”,中国人却无此习惯;路上相遇,西方人一个简单的'Hi!”就算打了招呼,中国人却非要问个明明白白:“(您)去哪儿?”(倘若认了真,尴尬在所难免);送往迎来中,中国人总是那么“热情好客”,挽留客人常伴有拉拉扯扯,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送客也要送到“十里长亭”,没完没了的'politenessandprotest\《乙节推让),实实在在的'one-upmanship'(胜人一筹),西方人常对此大惑不解,而中国人却视为理所当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素有贬己尊人的习惯,“白谦”的传统根深蒂固。自我介绍中国人要用“鄙人”、“寒舍”一类的客套以示谦虚,西方人却直来直去永远使用大写的“l”;受到赞扬中国人总要说“不行不行,还差得远”,西方人却坦然接受赞扬并表示感谢“Thankyou!”;即使送点礼品,中国人也要说“今天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望各位笑纳!”。既然是下L薄不敬”,又何必拿来送人?明明是给人以馈赠,为何又请人“多体谅多包涵”(“笑纳”之本意)?岂不天大的笑话?其实这是中国人表达馈赠的一种言语行为,并非说东西不值钱,纯粹出于贬己尊人的礼节。通过这些讲究的客套用语,非但不是吁乙薄不敬”,反倒凸显慷慨大方,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因此,翻译时只要直接译出其交际意图,突出它的馈赠功能,就可充分表达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