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测试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9:51: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07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污染减排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有关环境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B.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C.使用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进行增白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D.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硅在自然界中能够以单质形式存在

B.SiO2是酸性氧化物, 所以不与任何酸反应 C.可用Na2SiO3溶液和CO2反应来制备H2SiO3 D.NaOH溶液可以盛装在带玻璃塞的磨口试剂瓶中

3.美国“9·11”恐怖袭击给纽约带来了一场严重的环境灾害-石棉污染,易使吸入石棉纤维者患肺癌。已知石棉是硅酸盐矿物,某种石棉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2MgxSiyO22(OH)2,x、y的值可能分别为( )

A.8、3 B.5、8 C.3、8 D.9、6 4.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SO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B.SO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 D.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5.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某气体为SO2的是( ) ①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使品红溶液褪色 ④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1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溶液于稀盐酸 ⑤通入溴水中,能使溴水退色,再滴加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A.都能证明 B.都不能证明 C.③④⑤均能证明 D.只有⑤能证明 6.下列有关SO2的性质的探究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7.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① 无水CuSO4 ② 澄清石灰水 ③

红热CuO ④ 生石灰 ⑤ 品红溶液 ⑥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检测时香烟烟雾通入药品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⑤——②——⑥——④——③ B.①——⑤——⑥——②——④——③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⑤——①——④——③——⑥

8.为了防止储存氯气的钢瓶被腐蚀,钢瓶在装入氯气前必须( ) A.在钢瓶中充入稀有气体 B.彻底干燥钢瓶内壁 C.用盐酸彻底清洁钢瓶 D.除去钢瓶表层的铁锈

9.某城市以“液氯泄漏”作为应急预警演习的项目,演习时下列防护措施合理的是( ) ①及时向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转移疏散人群;②及时戴上用浓烧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③用高压水枪向泄露口附近喷洒稀碱液并设法控制氯气泄漏;④及时戴上用稀纯碱溶液湿润过的口罩;⑤就近向地下商场转移。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

10.实验室为了使用方便,通常将氯气溶解于水形成氯水或将其降温加压形成液氯来使用。下列有关这两种液体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 B.两种液体都可以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C.用这两种液体都可以给自来水消毒

D.分别向这两种液体中投入几颗金属锌粒均有气泡产生 11.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不可用铁制容器贮存 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增重减轻 D.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12.关于氮的变化关系图如下: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路线①②③是工业生产硝酸的主要途径 B.路线ⅠⅡⅢ是雷电固氮生成硝酸的主要途径 C.上述所有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氮气可在足量的氧气中通过一步反应生成NO2

13.有一瓶Na2SO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Na2SO3已部分被氧化

B.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4 C.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4和BaSO3 D.此实验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 14.1.28g铜投入一定量浓HNO3中,铜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672mL气体(标况)。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况下一定体积的O2,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O2的体积是( ) A.504mL B.168mL C.336mL D.224mL 二、填空题

15.A、B、C、D均为中学化学所学的常见物质,且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及其它产物已略去):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A、D的水溶液均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则D为(填写化学式) 。

(2)若A为气体,其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D的稀溶液能使湿润的蓝 色石蕊试纸变红。则工业上合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A为短周期元素的形成的非金属单质,则A可能是 (填3种不同单质的化学式)。

16.据广西广播网:2006年5月30日凌晨5时许,一辆装有27.8吨浓硝酸的罐车,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102国道前所镇至高岭镇路段处突然发生泄漏,硝酸流到轮胎上引发火灾。辽宁省绥中消防大队官兵接到报警后迅速投入事故抢险,并协助消防人员进行扑救工作。

阅读上述信息后解答下列问题:

(1)硝酸是一种强酸,并且具有强的氧化性,一般在运输浓硝酸时采用的储藏罐材料是 (填序号),原因是 。 ①铁 ②铜 ③铝 ④陶瓷

(2)对于硝酸的泄漏事故,必须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由于泄漏的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可能会导致轮胎等着火,甚至可能会引发罐车爆炸,故要及时地用水降温,另外可以在地面铺撒 (选填①氯化钙②熟石灰③生石灰④石灰石粉末⑤氯化钠)目的是 。用铁粉可以吗? ,原因 是 。

(3)硝酸本来无色,但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硝酸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白雾的成分是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硝酸泄漏现场可以看到大量的红棕色气体弥漫,该红棕色气体的成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三、实验题

17.某学生做浓硫酸性质的实验:

实验一:在一个白色的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放入小纸片、 少量CuSO4·5H2O。然后如图所示,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滴在小纸片上,小纸片变 (填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2)浓硫酸滴入CuSO4·5H2O中,胆矾 (填实验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实验二:用如右图装置进行铜与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浓硫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写出试管B中的实验现象 。 (2)写出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 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3)充分反应后,该学生发现铜和硫酸都有剩余。在不补充浓硫酸的前提下,若要使剩余的铜片溶解,可再加入(要求填写一种与硫酸不同类别的物质) 。

(4)B试管口的棉花应沾有的试剂是 ,其作用是 ,离子方程式为 。

18.某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四个实验探究氯水中的成份,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实验序号 实验方法 ① ② ③ ④ 将氯水滴加到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将氯水滴加到Na2CO3溶液中 实验现象 生成白色沉淀 试纸变蓝色 结论 氯水中含有Cl- 氯水中含有HClO 氯水中含有Cl2 氯水中含有H+ (1)实验室如何保存饱和氯水? (2)指出实验①和实验③中的实验方法:

① ;③ ; (3)指出实验②和实验④中的实验现象:

② ;④ 。 (4)有同学认为实验②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①是由于氯水中的HClO将酚酞氧化而褪色;② 是由于

(5)以下实验可以验证实验②产生的原因:将NaOH溶液滴入含酚酞的氯水中,若观察到 ,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 ;若观察到 ,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②。 四、计算题

19.有一瓶(约100mL)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取出10.00mL该混合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可得4.66g沉淀。滤液跟2.00mol/LNaOH溶液反应,共用去35.00mL碱液时恰好中和。试完成下列填空:

(1)则混合溶液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 (HNO3)= ______________ (2)另取10.00mL原混酸溶液,加入1.92g铜粉共热,在标准状况产生的气体体积为________ mL。(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正常雨水由于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略显酸性,其pH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2.D 解析:硅在自然界中以氧化物和硅酸盐形式存在,A错;SiO2能够与氢氟酸反应,B错;NaOH能与SiO2生成胶状的Na2SiO3,应盛放在橡皮塞的玻璃瓶中,D错。 3.B 解析: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2×2+2x+4y-22×2-1×2=0,则2x+4y=42。

4.C 解析:硫磺及含硫化合物燃烧生成SO2,A对;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对;SO2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测试卷 的文档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测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531b2yo7l9f98j84o2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