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于水后生成H2SO3,C错;SO2容易造成酸雨,D对。
5.D 解析:C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错;HCl等酸性气体也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②错;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③错;二氧化碳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再滴加BaC1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也能溶解于稀盐酸,④错。
6.C 解析:本题考查SO2的漂白性和还原性等。SO2通入酚酞试液,由于溶液显酸性故紫色石蕊试液变红;SO2通入品红溶液,由于SO2具有漂白性,故品红褪色;SO2通入HNO3和BaCl2的混合溶液,2HNO3+3H2SO3=3H2SO4+2NO↑、H2SO4+BaCl2=BaSO4↓+2HCl,有白色沉淀产生;SO2通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7.B 解析:首先利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蒸气,由于SO2对CO2的检验产生干扰,因此通过品红溶液检验SO2,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剩余SO2,然后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再利用生石灰除去剩余CO2,最后利用红热CuO检验CO。
8.B 解析:如果钢瓶内壁潮湿,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能够与铁反应,容易使钢铁腐蚀,造成氯气泄露。
9.D 解析: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应向上风口或地势较高处转移,①对、⑤错;烧碱能与Cl2反应,但具有腐蚀性,②错;喷洒稀碱液可以降低空气中Cl2含量,③对;稀纯碱溶液显碱性,可以吸收Cl2,防止中毒,④对。
10.C 解析:液氯的主要成分为Cl2,氯水的主要成为Cl2、HClO、HCl,因此液氯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A错,B错;液氯中加入锌粒没有气泡产生,D错。
11.D 解析:浓HNO3与浓H2SO4常温下可以使铁钝化,A错;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反应,B错;浓硝酸由于挥发,浓度减小,质量减轻,浓硫酸由于吸收空气中水蒸气,浓度减小,质量增大,C错,D对。
12.D 解析:氮气和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NO,NO遇O2转化为NO2,即氮气与氧气不能一步转化为NO2。
13.D 解析:BaSO3沉淀加入稀硝酸,仍然能产生白色沉淀,因为:3BaSO3+2HNO3=3BaSO4↓+2NO+H2O,因此不能确定Na2SO3是否部分被氧化。加入Ba(NO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至少含有BaSO3、BaSO4中的一种,加硝酸后的不溶沉淀一定是BaSO4。 14.D 解析:根据发生的反应过程,可以推断出铜失电子总数等于氧气得电子总数,故
1.28gV64g/mol×2=22.4L/mol×4,解得V=0.224L。
15.(1)H2SO4(2)N2+3H2
2NH3(3)C、N、S
解析:根据图示的转化关系,为连续氧化,主要有CCOCO2H2CO3、N2(或NH3)NONO2HNO3、S(H2S)SO2SO3H2SO4等。(1)A、D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变红,则其水溶液具有酸性,故A为H2S、D为H2SO4。(2)A的水溶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则其水溶液具有碱性,故A为NH3。(3)A为非金属单质,可能为C、N2、S。 16.(1)①③ 因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在铁、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不与浓硝酸发生反应,所以隔绝了浓硝酸与铁、铝的进一步反应。(2)②③④ 稀释和消耗地面的酸 不可以 因为铁粉与稀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造成二次污染(3)硝酸液滴 二氧化氮 Al+4HNO3=Al(NO3) 3+NO↑+2H2O(或Fe+4HNO3=Fe (NO3) 3+NO↑+2H2O),2NO+O2=2NO2 解析:(1)浓硝酸常温下可以使铁、铝钝化,可以用铁罐或铝罐贮运。(2)熟石灰、生石灰、
石灰石粉末均可与浓硝酸反应,可以用于消耗硝酸。不能用铁粉,容易造成二次污染。(3)硝酸容易挥发,挥发的HNO3遇空气中水蒸气结合成硝酸液滴,形成白雾。 17.实验一:(1)变黑,脱水(2)变白,吸水实验二:(1)品红溶液褪色(2)
(3)NaNO3、Fe2O3、FeCl3(其它合理答案均可)(4)
NaOH溶液 吸收尾气,防止污染 2OH-+SO2=SO32-+H2O
解析:实验一:浓硫酸能够按照水的组成脱去纸片中氢氧元素,为脱水性;浓硫酸能够吸收胆矾中的结晶水,为吸水性。实验二: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可以加入NaNO3、Fe2O3、FeCl3等使铜粉溶解:3Cu+8H++2NO3-=3Cu2++2NO↑+4H2O、2Fe3++Cu=2Fe2++Cu2+。 18.(1)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2)①将氯水滴加到AgNO3溶液中;③取一小段KI-淀粉试纸,置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氯水,滴在试纸上。(3)②溶液的红色褪去;④溶液中有气泡冒出。(4)氯气与NaOH反应使溶液碱性减弱(5)溶液不再出现红色,溶液变为红色。 解析:(1)氯水中含有HClO,见光容易分解,因此要在阴凉处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2)氯水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氯水性质的多重性。含有Cl-,滴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含有HClO,能漂白有色物质;含有Cl2,滴入到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含有H+,滴入到Na2CO3溶液中,有气泡冒出。(3)实验(2)中红色褪去可能由于次氯酸漂白所致,也可能由于氯气与NaOH反应使溶液不再呈碱性所致。可以通过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进行验证。 19.(1)3mol/L(2)392mL
4.66g解析:(1)n(BaSO4)=233g/mol=0.02mol,则n(H2SO4)=0.02mol,n(NaOH)=2.00×0.0350.03mol=0.07mol,则n(HNO3)=0.07-0.02×2=0.03mol,故c(HNO3)=0.01L=3mol/L
1.92g。(2)n(Cu)=64g/mol=0.03mol,n(H+)=0.07mol,n(NO3-)=0.03mol,根据3Cu+
8H+
1+2NO3-=3Cu2++2NO↑+4H2O,Cu和NO3-过量,V(NO)=4n(H+)=0.07×1/4×22400
=392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