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讲座(二)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答题讲练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第二,多角度逻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第三,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随意发挥是不可取的。
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 1 -
[例3] (2018·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题思路】 本题提供观点“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根据材料中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历经曲折,之后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等信息,可得出筹办钢铁企业要先解决技术和资源问题、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充满艰难曲折、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等启示,然后根据所提取的启示,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规范答案】 示例: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4分)
论证举例1: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律,先购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8分)
论证举例2: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违背了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8分)
论证举例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8分)
3.(2017·全国卷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 -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分析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个角度回答。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第二,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2)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的同时前途也光明。(3)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示例: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
阐述:①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机遇。②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
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了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③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10分)
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