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射中,我就很难说了!’”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D ) A.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B.常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C.通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中通外直(《爱莲说》) . D.临 执策而临之 .
临表涕零(《出师表》)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从语段(一)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1伯乐不常用;○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
4.语段(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参考译文】(二)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于是开始挖,果然挖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明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昧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二)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选自《祁奚清老》)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2)非子之子耶 你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4分)
3.语段(一)第一段中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请用原文填空)。(2分)
4.在对待人才方面,食马者与祁奚各有什么不同的做法?(2分)
答: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2分) 【参考译文】(二)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第4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意思为肢体。 .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意思为穿。 .(2)古今异义 ①录毕,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行走 .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 ③尝趋百里外 古义:到 今义:快走;趋向 . ④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 ⑤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继续 . ⑥右备容臭 古义:气味,这里指香气 今义:臭味 .(3)一词多义 ①慕 益慕圣贤之道 仰慕 . 略无慕艳意 羡慕 .
②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介词,向 . 当余之从师也 动词,跟随 . ③色 未尝稍降辞色 脸色 . 色愈恭 表情 . ④若 烨然若神人 好像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如,比得上 . ⑤或 或遇其叱咄 有时 .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
⑥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忧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 名词 . ⑦道 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名词 . 任重而道远 道路,名词 . ⑧至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 至舍 到 . ⑨故 故余虽愚 连词,所以 . 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温故而知新 名词,学过的知识 .
(4)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腰白玉之环 腰:原意为人身体的部位,在文中意思为腰佩。 .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缊袍敝衣:原意为破旧的衣服,在文中意思为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手自笔录 .. 手:原意为手,指人的身体部位,在文中意思为动手。 笔:原意为笔,指书写工具,在文中意思为用笔。 ②形容词用作名词 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原意为新鲜、肥厚,在文中意思为鲜鱼和肥肉。 ..(5)实词解释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借 .. ③弗之怠 弗:不 .
④不敢稍逾约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
⑤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 ⑥尝趋百里外 尝:曾经 . 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请教 . ⑧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
⑨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 ⑩或遇其叱咄 叱咄:训斥,呵责 ..
11俟其欣悦 俟:等待 ○.12穷冬烈风 穷冬:隆冬 ○..
13足肤皲裂而不知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4以衾拥覆 衾:被子 ○.15戴朱缨宝饰之帽 缨:帽带 ○.16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
17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18略无慕艳意 慕艳:羡慕 ○..
2.句子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文: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虽然我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所以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二、问题探究。
(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选文多次提到同舍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
答:与自己学习条件艰苦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自己的勤奋,从而有力地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
(3)学完本文,在学习上你有哪些启示(写两点)。设问变式: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示例:(1)学习要努力刻苦,克服恶劣的环境,想方设法的汲取知识。(2)要向学识渊博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
(4)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课后习题)
答: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家贫无书看,无师教,求学异常艰难,寒冬之际穿行深山雪谷,一日粗饭且只有两顿,缊袍敝衣。
克服的方法: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虽苦不怠,因此得以遍观群书。尝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提示:对知识的渴望,使他获得了强大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动力的支撑,因而不会动摇求学的信念。
(5)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课后习题)
答:这种学习态度值得肯定,另外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要分辨清楚,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老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但并不能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本文即是一篇赠序。
四、文章中心概括。
这篇赠序,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五、写作特色。
1.行文紧凑,结构严密。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起笔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相矛盾,引出求学的勤苦。接着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要“趋百里外”去向“先达”求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既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了作者求知的渴望与决心。接着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然后叙述了求学时粗劣的衣食、简朴的生活。最后以“勤且艰”总括全段: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