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才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比鲜明、说服力强。用作者自己粗朴衣食与同舍生玉食锦绣相对比,得出“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的结论。
3.叙议结合、突出中心。本文以记叙为主,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考点精炼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破 .(2)主人日再食 每天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译文: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3.语段(一)中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有什么用意?(3分)
答: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不畏艰难,刻苦攻读,将来定有所成。 4.语段(一)(二)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答:读书必须勤奋刻苦;只要肯学习,就为时未晚。 【参考译文】(二)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特殊才学的考试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社,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数十茎小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若,遗以食物而不下筯,得非以相浼为罪乎?”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节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四支僵劲不能动 肢体 .(2)礼愈至 周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3.语段(一)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2分) 答: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概括范仲淹与宋濂在读书上的相似之处。(3分) 答:虽然家境贫寒但是都一样的勤奋好学。 【参考译文】(二)范仲淹在南都学社读书的的时候,煮了两升小米,做了一锅粥,经过一晚上就凝固在一起了;用刀子分成四块,早上晚上分别取两块,把咸菜切断成几十根吃。留守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回家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把公家厨房做的饭赠送给范仲淹,范仲淹放到一边,不久食物全部都坏了。留守子说:“大人听说你清贫艰苦,赠送给你食物,你却不下筷子,难道不是犯了浪费的过错吗?”范仲淹谢道:“我没有不感到大人的好意,只是喝粥喝的久了,现在突然吃这么好的饭食,以后还怎么能吃得下去粥呢?”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
(二)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
④⑤⑥⑦⑧⑨
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 ②嬉:戏乐,游玩。③随:因循随俗。④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毕:全部。张:指建立、确立。⑤畯:通“俊”,才智出众。⑥率:都。⑦庸:通“用”,采用、录用。⑧爬罗剔抉:意指仔细搜罗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⑨刮垢磨光:刮去污垢,磨出光亮;意指精心造就人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D ) A.自 手自笔录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 B.益 益慕圣贤之道 .
斟酌损益(《出师表》) . C.至 礼愈至 .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 D.足 以中有足乐者 .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3.语段(一)中多次提到同舍生学习条件优越,有何用意?(2分)
答:与自己学习条件艰苦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自己的勤奋,从而有力地表达出这样的观点: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
4.从语段(一)中可以看出,宋濂成为有名一代的大儒的原因是什么?这正好印证了语段(二)中的哪句话?请摘录出来,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原因有:①学习勤奋刻苦。②学习要以读书为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语段(一)中宋濂说的“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等话,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参考译文】(二)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节选自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B ) A.以 计日以还 . 悉以咨之(《出师表》) .
B.尝 尝趋百里外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 C.再 日再食 .
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 . D.鲜 无鲜肥滋味之享 .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2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2分)
3.语段(一)中宋濂为什么要突出自己“借书”“抄书”的经历,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分)
答:作者之所以要写到自己借书、抄书的经历,是为了表明自己即使学习条件艰苦,也仍然不畏艰难,创造条件也要学习的执着精神。启示:学习要勤奋刻苦。求学就要像宋濂一样,不畏艰辛,坚持自己的求学梦。 4.赠序,是一种文体,通常是亲友离别时的规劝赠言。请结合语段(一)(二),谈谈这两篇赠序的作者分别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宋濂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作者韩愈表达了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希望他能够行使仁义施展抱负的勉励。 【参考译文】(二)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第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意思为增加。 . ②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为梗塞,不顺。 .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意思为辅佐。 .
(2)古今异义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起,指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出 .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今义:举起 ..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③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 ④征于色 古义:象征、表现 今义:出征 . ⑤而后喻 古义:了解 今义:比喻 .(3)一词多义 ①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②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 征于色发于声 发出 . ③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
(4)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意为痛苦,在文中意思为使??痛苦。 . 劳其筋骨 劳:原意为劳累,在文中意思为使??劳累。 .
饿其体肤 饿:原意为饥饿,在文中意思为使??饥饿。 .
空乏其身 空乏:原意为空虚乏味,在文中意思为使??经受贫困之苦。 ..
动心忍性 忍:原意为忍耐,在文中意思为使??坚韧。 . 行拂乱其所为 乱:原意为扰乱,在文中意思为使??受到阻扰。 .②名词用作动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