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增分技法与训练
训练一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法
[备考导语] 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写新材料作文,第一关就是审题立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应成为新材料作文训练的主线,贯穿高三的始终。训练时必须注意: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多角度立意中寻找最佳立意。
[真题回放]
(20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品读佳作] 大音希声,大智涌泉 江苏一考生 读魏晋之小品书本,妙句横生,隽永意深,句句凝练独到,绝无重赘他人之语;品《岳阳楼记》,虽前人之述备也,范公亦有异于他人的览物之情,自文笔中恣意流淌,涌出灵泉。 两者看似相悖,实质蕴含了为文的蔚为大观之实。大音希声,即他人之妙解应赞许默声,君子和而不同;大智泉涌,即于看似已至江郎才尽之绝境中,创新灵动,尽显思想之光辉。在这两种境界中游刃有余,文章的灵气便从纸卷中喷涌而出,留给世人以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充盈饱满。
写文章当然讲究“道行合一”的心照不宣的暗示,不赘述他人之语,才可见心灵的契合。当崔颢在黄鹤楼上题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奇句时,李白惊喜,默叹,只留下一句文人相知相惜的欣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的胸襟,不仅仅是自知、知人之明,更是对“文章千古事”的敬重和真诚。既然已有先知照亮,又何必巧言令色?吾可笑宋词之繁杂绮丽的文风,众人竞相模仿,只让宋词这一条传统文脉的清溪泛不起一朵饱满生命活力的飞溅的水花了。 明晰了“大音希声”这一道理,更可贵的是“大智涌泉”,循序渐进,不用他人之言,又言他人之语言,创新的火花由此闪现,点亮文脉相承、继往开来的漫漫长路。
齐白石老人的智慧在那一幅为荣宝斋的绘画中尽显:晶莹的水晶盘中,盛满了饱满的孕育着鲜活欲有崩裂之势的樱桃,并题之以“女儿口色”。传统的樱桃已被寄予了忧愁百般之伤感之语。“最是无情一点红”,但是,齐白石老人却灵光乍现,为樱桃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无活则长”,以创新的灵蝶带起文风四溢,留给后世一段精神波涛的佳话。
凝练时,妙句往往藏于希声妙语的大音之中,以达到心灵的相涌与融合,而智慧与创新,便如在荒野中掘出一口井来,给他人以源源不断的妙悟。
愿文艺创作者以心为笔,言之自尽,意之无穷,人的心灵方可从中获得累累硕果,宛如从清
水中浮现一个精神的纯粹世界。笔者自然即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由以下几点特色
决定:
1.类推举例。一般来说,根据材料单纯地写“说话”是肤浅的,很难拿到高分。必须类推开去,找到合适的承载事例。整篇文章由“说话”类推开去,选取文艺创作这一特定素材来阐述对作文题的理解。
2.以例释义。“大音希声,大智涌泉”这个题目暗扣材料“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在文章的第二段做了解释。文章借李白因崔颢已写黄鹤楼之诗而举笔又止之佳话来论述“大音希声”,同时结合“有话则短”来谈;借齐白石画樱桃论述“大智涌泉”,同时结合“无话则长”来谈。选例典型,以例释义,形象生动。 一、读懂材料:审题之前提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读懂材料就是要知道其内容和含意,知道它说了哪些主要的人、事,其核心语意是什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从材料类型上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类的,另一种是图画类的。这里谈的是文字类材料。 (1)从数量上看,有单则型和多则型。高考新材料作文大多是单则型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意。多则型的,如全国乙卷作文题,在阅读多则漫画的基础上立意。 (2)从关系上看,有单一关系型和多重关系型。高考题有的是多重关系型,如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大多是二元关系型的,如2015年浙江卷“‘言为心声’与‘心画心声总失真’”、2015年四川卷“老实与聪明”。 (3)从表达上看,有直白型和含蓄型。直白型的材料多是时政类、故事类,审题立意要提取中心,溯果求因。含蓄型的材料多是比喻类、寓言类,如2016年全国乙卷、山东卷作文题。
2.从材料内容上审题 这是审题的关键。读懂材料,关键是把握核心语意。核心语意在哪里呢? (1)在关键句上。2016年江苏卷题目中“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2)在暗示立意的关键词上。请看下例的审题: 1972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担心失败,于是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初看这则材料,似乎无关键东西可寻。但仔细审读,“担心失败”“推卸责任”已暗示了立意的方向。
(3)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从对象和关系上审题
(1)厘清对象。新材料作文中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2)辨清关系。新材料作文中故事往往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1)请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议论类材料作文。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1)请提炼这则材料的中心: (2)确立你的文章的立意: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叙事类材料作文。
[应用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