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学生活动手册《课堂达标》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1~3√×√ 2.1.C 2.C A 3.略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鳞片 扁平 2、汁液 草铃虫 2.1.C 2.B
3.观察点:新教学楼2左侧花圃 名称:蜗牛
观察到的现象: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头上有触角。 新的发现:蜗牛有许许多多放入牙齿,爬行所经过的路上留下白色胶质,有明显的痕迹。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1~3 √×√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 1.1.A 2.B C D A E
2.猜测:放大镜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视野也会发生变化。 实验方法:
(1)先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 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2)把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观察图像直至清晰为止。观察它们之间的距离。
(3) 比较前两者之间距离、图像范围大小。 实验现象及分析: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1)B C D A E G H (2) C B D A 2.实验探究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1. × 2.√ 2.调查研究
调查问题:红细胞能输送氧气?
主要观点摘录: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很容易与氧气结合,又很容易与氧气分离,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例如:肺部)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各种组织)就会分离。红细胞把肺里的氧气装上,运到各种组织里,把氧气卸下。
形成的认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到达各种组织把氧气卸下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1~3 ××√ 2.1~3 C C B 3.实验探究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1.1~4 ×××× 2.1~2 B C 3.实验探究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龙门中心小学 许志红)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1)×(2)√(3)√(4)√ 2.实验探究
选择的物质:面包
实验方法1:用手按压面包,观察面包
实验方法2:用镊子取一些霉菌放在面包上,过几天观察面包
实验现象:实验方法1中面包被压扁;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面发霉了
实验记录及分析:实验方法1中面包只是形状改变,还可变回原来的样子;实验方法2中面包上生成了新物质——霉菌。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1)C(2)B(3)B(4)B(5)B 2.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一片落叶、一片绿叶、干燥的定性滤纸、研钵、漏斗、试管 实验方法:(1)取一片落叶和一片绿叶,分别放入不同的研钵中进行研磨; (2)研磨后,分别将研磨液经过漏斗过滤后盛于试管中;(3)取2个干燥的定性滤纸,分别放入2个试管中,观察滤纸上的色素颜色。
实验现象:绿叶中的滤纸呈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落叶中的滤纸呈现两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橙黄色和黄色、
分析和结论:绿叶中有4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而落叶中只有2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所以落叶和绿叶中的成分不一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1)蓝紫色 化学(2)化学 甜味 2.实验探究
我的猜测:马铃薯种含有大量淀粉 实验方法:(1)把马铃薯切开,取一小切片;(2)往切片上滴碘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滴碘酒的马铃薯颜色变成蓝紫色
结论及解释: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而马铃薯加碘酒也变成蓝紫色,说明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
淀粉类食物的特点是:会与碘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1)C(2)A 2.实验探究
研究的问题:铁丝与稀盐酸混合会产生新物质吗? 观察记录:混合前铁丝为白色,稀盐酸为无色透明液体
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变黑,产生少量气体,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结论及解释:铁丝和稀盐酸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气体,还使溶液颜色发生了改变
第五课《铁生锈了》
1.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2.实验探究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共同作用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共同作用有关
实验方法:取3根铁钉,第一根放于空气中,第2根完全浸入水中,第3根一半浸入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第1根铁钉有点儿生锈;第2根铁钉生更多的锈;第3根铁钉上生的锈最多
实验结果: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空气的共同作用有关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1)B(2)C(3)B
2. 答:节日的焰火是化学变化,因为它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霓虹灯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只是里面的稀有气体通电发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1)D(2)B 2. 调查研究
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1、喷漆;2、涂油;3、电镀和烤蓝;4、制成不锈钢;5、抹沥青
防锈效果排序:4、3、5、1、2
我们的发现:防止生锈的方法是隔绝水和空气
第八课《物质变化和我们》
1.(1)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改变颜色 发光发热 产生气体 (2)化学 化学 化学 2.(1)√(2)×(3)√ 3.物理变化:①、② 、⑥、⑧ 化学变化:③、④、⑤、⑦
第三单元 《宇宙》 (铁山中心小学 郭小莲)
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1.(1)、B (2)、B
2. 摘录的重要资料: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
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资料来源:网上、图书馆、报纸等。
(本题答案仅供参考,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第二课《月相变化》
1.(1)十五 初一(2)朔 望(3)一个月 2.(1)B(2)B
3. 不是 世界各地时间不一样。
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1.(1)B(2)C 2. 准备材料:
盘子、淀粉、注射器、胶管、小石头,一杯水 实验方法:
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到沙堆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用来证明火山爆发,形成环形山)
实验效果及分析:月球表面的确是一些类似淀粉的粉尘物质。淀粉相对比沙子要轻,效果上会好很多。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1. (1) B (2) A (3) A B 2. (1) 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 (2) 太阳 地球 太阳 月球 (3) 处于月球本影 处于月球半影
3.我的推测:通过调节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同一直线上的距离可以模拟不同的日食类型。
实验现象及解释:由于月球远远小于地球,因此,任何时候,月球本影只能笼罩地球表面一个很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整个太阳被遮掩了,这就是日全食。如果当月球距太阳较近,本影不够长,以致同地面接触的不是月球的本影,而是月球的伪本影。在伪本影笼罩的范围内看到的太阳只有中部被遮掩,四周依然光明,这叫做日环食。在日全食或日环食地带的四周,还有一个被月球的半影笼罩的环形地带,在那里看到的太阳,只有一部分被遮掩,呈现残缺的样子,这叫做日偏食。(参考科学教学参考书P137—138)
第五课《太阳系》 1.(1)A (2) B D 2.不可以完成。
人员分工:9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和八大行星(根据具体人具体安排)
缩短的周期:分别为:0.58米、1. 08米、1. 50米、2.28米、7.78米、14.29米、28.71米、45.04米。(仅供参考,根据不同比例缩短的周期不同)
参与游戏的感受:对太阳系的空间认识更深刻。(根据具体实验情况,说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