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业化、构件标准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问题。 包豪斯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对建筑的现代化影响很大。
4、包豪斯校舍(1925年,书68,图3-5-2~3): 是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为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而建的新校舍. (请参考书68~71) 包豪斯校舍的建筑设计有以下一些特点:(书70) 1)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不规则的建筑构图历来就有,但过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中灵活地运用不规则的构图,提高了这种构图手法的地位。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它有多个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体量也是这样。总之,它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
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构图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效果。这里有高和低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纵向与横向的对比等等,特别突出的是发挥玻璃墙面与实墙面的不同视觉效果,造成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轻薄与厚重的对比。不规则的布局加上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想象。
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 5、代表建筑 (1)、早期:
1)1911年,法古斯工厂(书66,图3-5-1) 特点:(书67)
2)1914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的办公楼。 (2)、中期:
1)1923年,包豪斯校舍
2)1928-1934年 他设计的一些公寓建筑得到实现。其中有达默斯托克居住区(1927-1928年)和柏林西门子住宅区(1930年) (3)、后期:
1)1949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2)1957年 西德住宅国际展览公寓
(二)勒.柯布西耶(1887—1966年)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一个狂飙式的人物.
现代建筑大师,上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与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1、著作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这是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虽然观点比较芜杂,甚至互相矛盾,但观点明确,即激烈否定19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激烈主张创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书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是:(1)底层架空,由独立柱支撑;(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的长窗;(5)自由的立面。 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著名的代表作。
2、设计理念
(1)歌颂现代工业的伟大成就,主张建筑师从保守的学院派教条中解脱出来。 (2)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偏爱混凝土,提倡大规模生产房屋来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平面是关键,设计方法由内到外,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4)建筑形式: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5)了解罗马、希腊艺术,强调建筑是一种造型艺术,提倡简洁的几何关系。
(6)早期希望用理性方法来表现思想,主张寻找新的艺术准则,并接受了机器产品的启示。 (7)主张学习工程师的思维方法:工程师用几何来满足我们的眼睛,用数学来满足我们的理智,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美的艺术。
(8)前期偏重于理性主义,后期则转向浪漫主义。 3、代表建筑
(1)萨伏伊别墅(1928~1930年)书76~77,图3-6-1~3 这是采用框架结构的著名代表作。特点见书76。
(2)巴黎瑞士学生宿舍(1930~1932年)书78~79,图3-6-4~6。 (3)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命名为粗野主义。在这个时期,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有: (4)朗乡教堂(1950~1954年) (5)马赛公寓(1947~1953)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个城市规划专家,他从事了大量城市规划的研究和设计,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尔规划等。
4、关于现代城市和居住问题的设想
柯布西耶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对巴黎市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个300万人口的“光明城市”设想方案。作者的观点在他的《明日的城市》(1922)中作了表达,后来又在《阳光城》(1933)一书中加以发挥:
(1)城市按功能分成工业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商业区等。
(2)城市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建造摩天楼以降低城市的建筑密度,使建筑物处在开阔绿地的围绕之中。
(3)认为城市道路系统应根据运输功能和车行速度分类设计,以适应各种交通的需要。 (4)主张采用规整的棋盘式道路网,采用高架、地下等多层的交通系统,以获得较高的运输效率,同时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在多层道路内部。
(5)强调现代城市建设要用直线式的几何体形所体现的秩序和标准来反映工业生产的时代精神。
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例如,在城市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区修建高层楼房,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他不反对大城市,是一个城市集中主义者,他提出许多设想与措施,如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等。这些设想后来在世界上一些城市中已经得到实现。说明他的设想是有根据的。 二战后他被公认为4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是现代建筑最伟大的建筑形式给予者。]
(三)、密斯.凡.德.罗(1886-1969年)德国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漏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
术特色。 1、设计理念
(1)同传统建筑决裂,探求新建筑原则和建筑手法,认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时代现实主义与功能主义的需要。
(2)重视建筑结构和建筑手法的改革,提倡工业化,一切问题包括艺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提倡“少就是多”。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以产生很少屏障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以便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而只有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和纯净的钢和玻璃的方盒子。 (4)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
(5)形式:强调结构的逻辑性,即结构的合理使用与忠实表现。结构体系决定建筑形式,并非功能。
(6)功能:主张功能服从空间,建造一个实用、经济的空间,在里面配置功能。 (7)空间:早期突出“流动空间”,受赖特与风格派的影响,一种向心的流动感;后期走向“全面空间”,带来一种古典主义的对称形体。 2、代表建筑 (1)、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929年,书82-84,图3-7-3,3-7-4,3-7-5) (2)、图根德哈特住宅(1930年)(书85,图3-7-6~7) (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年)(书183,图4-3-3) (4)、法恩斯沃斯住宅(1950年) (四)、赖特(1869—1959)美国,原学土木。
赖特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 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的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他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他在农庄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1)他设计的住宅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突破了封闭性。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被称为“草原住宅”。
(2)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
(3)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4)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 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在赖特的手中,小住宅和别墅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愈加丰富多彩,他把这些建筑类型提到了一个新水平。 赖特是20世纪建筑界的一个浪漫主义者和田园诗人。他的成就不能到处被采用,但却是建筑史上的一笔珍贵财富。 1、有机建筑论
他以提倡“有机建筑论”而闻名于世,属于现代建筑中的一个派别,基本观点是: (1)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的是整体性。
(2)有机建筑是一种“自然的建筑”,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 (3)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和形式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整体目标。
(4)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5)强调建筑的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人的心理。
(6)对待材料,主张既要从工程的角度,又要从艺术角度理解各种材料不同的天性,发挥每种材料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
(7)它认为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而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要像花从树上生长出来一样自然。它主张力求简洁,但不像某些流派那样,认为装饰是罪恶。 (8)对待传统建筑形式的态度是,认为应当了解在过去时代条件下所有能形成传统的原因,从中明白在当前条件下应该如何去做,才是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照搬现成的形式。 (9)认为机器是人的工具,建筑形式应表现所用工具的特点,有机建筑接受了浪漫主义建筑的某些积极面,而抛弃了它的某些消极面。
赖特的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冬季营地等是有机建筑的实例。 2、代表建筑 (1)、流水别墅(1936年)(书88,图3-8-3) (2)、西塔里埃森(1911年)(书90,图3-8-6) (3)、古根海姆博物馆(1942~1959年)(书90-91,图3-8-7~8) (4)东京帝国饭店 (五)、阿尔托(1898-1976年)芬兰
阿尔托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一位年轻和杰出的现代建筑师。他虽然没有像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和赖特那样被命名为现代派大师,但他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成一格的设计风格---建筑人情化(humanizing architecture)---大大地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视野,为现代建筑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代表建筑:
1、图尔库报馆的办公楼与印刷车间(1928-1930年) 是他的第一个现代派作品,也是芬兰第一座现代建筑。 2、帕米欧结合病疗养院(1929-1933,书95,图3-9-1~2) 3、维堡市立图书馆(1935年)(书96-97,图3-9-3~5) 4、1938年世界博览会的芬兰馆(书98,图3-9-6) 5、玛丽亚别墅(书98-100,图3-9-7~9)
第四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一、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1、英国
(1)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 (2)提前着手城市规划。自1941年起,便已开始着手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如伦敦和考文垂。。到50年代中叶,伦敦周围的8个卫星城镇便已拥有原计划人口的一半了。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并加以完善。于是从60年代起,不仅注意了设计的多样化和创造地方特色,并把有些新城的人口从原来规划的5万扩大到10万。
(3)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书105,图4-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