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复习重点 建筑学 免费文档请评五分谢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7:36:2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建筑师们(见书105),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 2、法国

(1)战后现代建筑派取代了学院派。

(2)战后住宅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法国的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重的破坏,解决的办法是:大量采用6.24米模数的预制构件(可加快建设速度)。

到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图卢兹.勒.米拉居住区(书107,图4-1-3)宣告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

(3)实施巴黎改建计划 1961年巴黎通过了酝酿已久的限制城市中心发展,把工厂和办公楼搬到郊区以及在巴黎周围发展5个新城。

(4)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 (见书106及注解)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其后,柯布西耶设计的朗乡教堂又轰动了整个建筑学坛。

战后也在建筑技术上不断创新。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建于1958年,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间结构,也是跨度最大的薄壳结构。

1977年,国立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它表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人们所认为的文化建筑应有的典雅面貌而引起人们的广泛议论和注意。 3、前西德

(1)修复重建历史建筑

(2)20世纪50~70年代,西德的建筑开始趋向现代化,出现了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建筑,如:

柏林的爱乐音乐厅(1959—1963年,书316 图5-9-5) 斯图加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书109,图4-1-4), 明斯特的新剧院(1955年,书109,图4-1-5),

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发动机厂(1972年,书109,图4-1-6),外形为气缸形。 前西柏林的国际会议中心(书110,图4-1-7) 4、意大利

在设计思想上,战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折衷主义的新传统派(第五章讲),但同时又具备尊重新技术的特点。战后,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 当时的建筑风格有两种倾向:

(1)罗马、都灵和巴勒莫等地的新现实主义,反对抽象,主张表达与日常生活戚息相关的风格。如:

罗马蒂布尔蒂诺区(书111,图4-1-8) (2)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和建造技术。如: 罗马火车站(1948-1951年)(书111,图4-1-9) 米兰的贝拉斯加塔楼(1958年)(书112,图4-1-10)。 (二)北欧:

1、瑞典、丹麦与芬兰 (远离战争)

瑞典住房的风格具有北欧的”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很早就宣布全国基本解决了住房问题(丹麦、芬兰与之基本相同). 2荷兰

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勒.柯布西耶所谓的“居住单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基本单元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住宅组成,又称为”形象组团”,以便与两次大战之间,欧洲现代派提倡的”行列式”加以区别. 如:

亨格洛的小德里恩住宅区(1956~1958年),(书117,图4-1-17). (三)美国

二战中美国虽参战,但因远离战场,不仅没受损失,还发了战争财.

1、战后影响美国建筑发展与变化的因素:1)强大的物质技术力量;2)雄厚的技术人员队伍;3)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投资于房屋建设与营造的大业主。 这些大业主,他们经常独家包揽某一城市的主要建筑业务,用设计竞赛或提供研究基金来左右设计方向,使建筑成为自己产品的广告或市场。

2、高层建筑是美国战后建筑的一个主要方向,一是用地紧张,二是业主想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威望。关于高层建筑后面将还有较为详细的内容。

3、居住建筑方面,在城市和乡村均有发展。战后由于私人汽车的普及,拥有郊区住宅,在60年代几乎成了每个美国人所向往的美景。 城市住宅主要是高层的,有极为豪华的可供百万富翁居住的公寓,也有供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地标准公寓。

4、建筑设计方面,美国在二战期间,终于摆脱了学院派设计思想的束缚,全面走上现代建筑的道路。

在美国,战前就有赖特和诺伊特拉(图4-1-19的住宅便是他的作品)这样出色的建筑师,又有20世纪30年代涌入美国的德国现代派建筑师,并担任要职,这就奠定了欧洲现代建筑派理论在美国的根基。但美国毕尽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经验到了美国之后,便成了附有美国特色的东西了。

50年代下半期,美国掀起了一股称为“典雅主义“之风。

60年代末美国又出现了一股批判现代建筑的理性原则,这是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四) 巴西

拉美国家虽和美国一样远离战场,但由于新老殖民主义者对他们的长期控制,使各国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古巴属发展较好的.

在设计上受欧美的影响较深,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工业基础较差,建筑技术较为落后,在造型上倾向于在严谨中求奇特,喜用曲线的形体和变化多端的遮阳板,这些已成为拉美国家建筑风格的特征. 见书121,图4-1-21佩德雷古胡 综合住宅区(1947-1952年)..

在城市规划上,拉美国家一般不太重视.但从1957年起,巴西新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却轰动了世界,从规划到设计,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魄力和决心. (五)日本

日本虽为战败国,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极快,到20世纪60~90年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直到现在(德国第三).这说明他虽然资源缺乏,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很好生存的,不别去侵略别的国家.

它的建筑和其经济一样,发展迅速,各方面均已步入西方先进的建筑行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看一看。值得一提的是柯比西埃、赖特在日本有较大影响。 (六)前苏联

对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设计思想。

斯大林时期:在战前30年代就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思想和方法,战后更被奉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认为”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建筑物的思想艺术和建筑形象“,把建筑设计局限为只是艺术创作,而且是某种既定形象的艺术创作。把高大雄伟和繁琐装饰当作是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富裕的表现。在批判世界主义,强调民族风格的口号下,把帝俄时代从俄罗斯文艺复兴到折衷主义艺术形式视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凯旋门与大柱廊成为经常出现的建筑构图母题。连伏尔加河—顿河的船闸也做成这类形式(书130,图4-1-32)。为了访古,甚至研究怎样用机械的手段来生产仿制的古典柱式和装饰构件。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建筑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任务。50年代开始,随着文学艺术创作得到解冻,不仅20年代的俄罗斯构成主义重新获得肯定,连欧美的各种思潮也得到反映。} 二、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一)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旧城规划重建、发展新城(疏散人口)、解决房荒(建筑工业大发展)。 战后重建工作:

1、英国的城市规划:大伦敦规划、建设小新城、首创步行商业街。 战争尚未结束(1941年)就预见性地做好了某些城市的规划。 (1)大伦敦规划 (大城市的典型)

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见书136,图4-2-2) (2)哈洛新城 :(小城市的典型之一)被誉为第一代新城。是20世纪40年代伦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

哈洛新城(书137,图4-2-3)于1947年开始规划(占地25.6平方公里,人口8万)。 战后第一代新城的共同特点是: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道路网为环路加放射路组成。 (3)考文垂和斯蒂文乃奇市中心商业步行区:

斯蒂芬乃奇:1946年规划,首创完整步行商业街的先例。

考文垂市中心步行商业街(书138,图4-2-6~7)1947年规划,0.4平方公里。形成考文垂平面布局的模式。详见书138。 2、法国 : **采用6.24m×6.24m模数,大量应用预制构件,迅速解决房荒。 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 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街坊以及房屋设计都纳入统一的6.24m×6.24m模数(书138,图4-2-8),为建筑、道路、管网工程的广泛工业化设计和施工创造了条件。预制构件在城市建设中第一次被大量应用。

3、波兰、前苏联的战后重建 (1)波兰

华沙的战后重建: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对这个传统文化古城的建设工作基本上按战前原样重建,被称为“华沙模式”,以区别于另起炉灶进行重建的荷兰“鹿特丹模式” (2)前苏联(书140)

斯大林格勒的战后重建:沿伏尔加河50公里长,布置成“带形“城市,建成区距河流不超过3~4公里。

战后莫斯科的建设要求进一步美化市容。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在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指引下进行了旧大城市外围建小新城和新建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1、瑞典新城魏林比与英国新城坎伯诺尔德 (1)瑞典魏林比(书142,图4-2-11~12),1950年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2.3万人,斯德哥尔摩的子城。

(2)英国坎伯诺尔德(书143,图4-2-13~14),1956年规划,格拉斯哥子城,被誉为是第二代新城的代表,人口7万。

与第一代新城相比,布局上比较集中紧凑,有较高的人口密度,改变了以邻里单位组成的分

散式结构形式。

2、朝鲜平壤的重建(书143-144)

平壤重建的特点:平地起家、全部新建、速度快、规模大。 3、新建的大城市:印度昌迪加尔和巴西新都巴西利亚 (1)印度昌迪加尔(书144,图4-2-15--16):1952年,勒.柯比西埃 规划,人口50万,用地约40平方公里。

(2)巴西新都巴西利亚(1957年新建,书145,图4-2-17,下东上西)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人口50万。

4、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书146,图4-2-20)

占地13。7平方公里, 人口7万,绿化占总面积1/2。 5、意大利罗马的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战后,一些国家对于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往往成片、成区地进行保护。其中意大利的罗马最具代表性。它采取了避开古城另建新城的规划手法。对古罗马保护得十分完整,而新罗马又建设得非常现代化,被誉为“欧洲的花园”。

古罗马古城划分为绝对保护区和外观保护区两部分。(书147,图4-2-21)。 在古建筑群的四周临近或相互之间不准随意插建别的建筑,以免混淆古建筑的个性和特色,破坏古建筑群的环境。

6、50年代新建的城市中心、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和地下商业街(书147~149)

(1)塔皮奥拉城市中心(书147,图4-2-22) (2)林巴恩步行商业街(书147-148) (3)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

美国底特律的郊区购物中心(书149,图4-2-25) (4)美国的室内商业街(书148-149) (5)日本地下商业街(书149)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向多学科发展,使城市规划成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规划范围已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大城市圈规划,到合理分布城镇体系的多方面综合布局。 多核心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连绵区逐渐成为当前世界大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形成带形地带,组成相互依存、经济共同兴衰的组合体。

1977年12月,在秘鲁利马召开了国际建协会议,总结了1933年《雅典宪章》公布以来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书150,倒数第三段)

1、法国的国土整治与日本的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1)法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规划(书151) (2)日本的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书151)

2、大城市总体规划—1971年实施的莫斯科总体规划(多中心、开放式) 莫斯科总体规划于1961年公布,1971年批准(书152,图4-2-26~27)。

新规划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规划结构从单中心演变成多中心,二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诸方面问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城建设---英国米尔顿.凯恩斯与法国巴黎新城

60年代以来,原有新城的规划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又鉴于新城对疏散大城市人口作用不大,英、法、日本等国着手建设一些规模较大,在生产、生活上有吸引力的“反磁力”城市,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复习重点 建筑学 免费文档请评五分谢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5gdh8n5tz44s0w0d4ij47hq70zb7d011uh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