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最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智慧和文化蕴涵,对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X市是胶东农耕文化、道家养生文化等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了解全市非遗传承发展情况,助力打造最具胶东风情的文化展示区、产业聚集区,近期,笔者深入到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总体情况较好
近年来,X市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开发工作,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
1.基础扎实,非遗资源有效挖掘。自2006年起,X市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普查和保护工作,获取资源线索1100多条,筛选出保护项目862个,征集实物200多件,建设了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室和资源数
据库,并在烟台市率先成立了剪纸协会、螳螂拳协会等一批非遗实业化发展协会,建成了X市奇石博物馆等一批非遗民间博物馆。根据普查成果,第一时间开展非遗申报工作,目前共公布五批总计68个非遗项目,包括螳螂拳等国家级项目2项,丘处机传说、棒槌花边技艺等省级项目8项,X泥塑、X锔艺等烟台市级项目21项;命名了106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非遗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合理施策,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专门成立非遗实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咨询论证、评审申报和专业指导等工作,并制定出台了开发非遗产业、推进非遗项目实业化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非遗产业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同时,采取举办非遗项目培训、鼓励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等多种方式,构建非遗传承体系,促进了非遗资源的继承和发扬。对濒临失传的非遗资源进行文字及数字化记录并整理存档,与专业公司合作,组织张福成等6位非遗传承人演唱了《劈老头》《吕洞宾戏牡丹》等14个经典曲目,拍摄了纪录片《砂大碗》等一批珍贵影像资料,为非遗传承留下了重要资料。
3.推介有效,品牌影响明显提升。先后编辑出版《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系列书籍,并通过在电视台开设“非遗讲座”专栏、面向群众开设非遗成果免费展览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非遗宣传阵地;定期组织参加非遗博览会、民博会、民间工艺大赛等展览比赛,引导非遗项目参与苹果艺术节、燕九节、烟台毓璜顶庙会等节会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来X,就剪纸、花饽饽等优秀非遗项目进行了专题拍摄宣传,有力推动了X市非遗项目走出X、扩大影响。近年来,X砂大碗、泥塑、面塑、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先后获得“泰山文艺奖”“金海棠奖”等多项省内外大奖,涌现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栾淑娟、“民间手工艺大师”衣培娟、“齐鲁文化之星”陈玉录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非遗传承人,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
4.市场运作,产业体系初见雏形。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手工作坊与工厂化生产相结合、培育创作人才与营销人才相结合、展现区域特色与时代风采相结合”的“三结合”实业发展模式,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地域特色明显、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经过努力,目前形成了以X非遗产品创意研发中心为代表的产品研发平台,以金永服饰
有限公司棒槌花边、牟氏庄园花饽饽等为代表的非遗生产企业平台,以X非遗产品销售协会、太虚宫非遗产品展演销售中心等为代表的销售平台,全市非遗产业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二、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和不足
X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予以关注。
1.保护机制还需完善。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存在重申请轻保护的倾向,部分传承人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认为只要加入了非遗名录就完成了保护和传承责任,或者仅仅把获取非遗资质作为荣耀,对自身传承的项目缺少后续的挖掘和发扬,非遗资源背后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但当前X市从事非遗保护的人员多由文化馆干部兼任,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非遗学术研究缺乏有深度的成果,限制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度和高度。
2.非遗传承后继乏力。尽管X市围绕“非遗”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非遗项目市场化水平较低,不能作为谋生获利手段,“学而无用”导致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