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谱》说王实甫的词“如花间美女”,“深得骚人之趣”。《[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为其代表作。
元初散曲另两位代表作家为时称“姚卢”的姚燧和卢挚,他们均能文擅曲,卢挚的风格多样,具典雅、本色两派之长。代表作,有:《[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双调]殿前欢.酒兴》、《[中吕]朱履曲》等;姚燧作品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儿女风情之作。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双调]寿阳曲.咏李白》、《[中吕]醉高歌.感怀》等。
元朝中叶,元曲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这个时期的曲作家完成了大量的作品,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是质的飞跃。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为张可久,他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元庆(今浙江勤县)人,今存散曲作品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曲九套,在元曲作家中,保存作品数量首屈一指。张可久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多纪游怀古,赠答唱和之作。他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煅句,讲究对仗协律,形成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元曲到了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代表作,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中吕]山羊坡.闺思》、《[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等。
同时期另一位与张可久齐名的散曲家是乔吉,他字梦符,号笠鹤翁,原籍太原,后流寓杭州。他的散曲风格清丽俊逸,继承了前期散曲作家的朴质风格,注重艺术技巧,艺术成就很高。他的代表作有:《[双调]水仙子.寻梅》、《[双调]蟾宫曲.荆溪即事》、《[南吕]玉交枝.恬退》等。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他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在元代散曲家中作品数量上仅次于张可久与乔吉。他的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他的作品同其他的散曲家颇异其趣。《[中吕]山羊坡二首----〈潼关怀古〉、〈骊山怀古〉》是他的两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两支万口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到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着强烈的抒情色彩。
元代后期,元曲的发展由盛及衰,作品大多描写儿女之情,作者专注于遣词用句的技巧之上。其间代表的作家为周德清,他字挺斋,高安(今江西)人,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后裔。他工乐府,善音律,著有《中原音韵》和《作词十法》,开拓了今音韵学一派的研究领域,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散曲,音节流畅,词采俊茂。他的代表作,为:《[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中吕]朝天子.庐山》、《[中吕]红绣鞋.郊行》等。汪元享,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
州(今江西波阳)人。后来徙居常熟。今存《云林小令》恰符此数,内容多为警世归隐之作,是他对宦海生涯的反思和总结。张鸣善,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家在湖南,流寓扬州。所作散曲富有文采,讥刺现实相当尖锐深刻。其代表作,为:《[双调]水仙子.讥时》、《[中吕]普天乐.嘲西席》等。刘庭信,原名廷玉,益都(今属山东)人。其作品大多写闺情闺怨,曲辞却新鲜活泼,在后期散曲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如:《[双调]蟾宫曲.忆别》(二首)、《[双调]水仙子.相思》、《[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等。
元末,元曲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发展到极至,所谓物极必反,这也是元曲从此走向衰落的先兆。 [六]明清小说
对于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我毋庸多说了,可以说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在一篇篇精美的小说故事中长大的。小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完善的一种文体,时至今日,它还占据着主流文体的地位。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等独有的特点,成为广大人民的最爱。
现在我对小说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现在一般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
“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了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谈论故事,正是小说的起源。”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可见小说起源于神话和传说。早期的人们见到世间万物的变化,又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便用神鬼之说来解释,并衍生出众多的故事,便是今人所说的神话了。
种种神话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著作中可以见到,如:《艺文类聚》、《列子》、《庄子》、《淮南子》、《山海经》、《穆天子传》、《吕氏春秋》等。汉朝时期,小说作品题材有了开拓,开始为前人作传。现存《汉志》中所列小说现已失传,其中包括:《伊尹说》、《青史子》、《师旷》、《虞初周说》、《百家》、《务成子》、《宋子》等。今存汉人小说皆伪托,象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内传》,郭宪的《汉武洞冥记》、刘歆的《西京杂记》,伶玄的《飞燕外传》及汉人的《杂事秘辛》等。中国古代社会本信巫道,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六朝时期鬼道愈炽。巫道后来又分成两派,一派为方士;一派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后来佛教从印度传入,受佛经的影响,“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这个时期的小说作品多为神鬼志怪书,象:魏文帝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刘敬叔的《异苑》,刘义庆的《幽明录》,吴均的《续齐谐记》等皆受印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