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 端:缘由 .B.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料 .C.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D.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可以 .【答案】D
【解析】可:难道,哪能。
2.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________”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②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很多诗人的咏叹题材。其中“__________”这两句诗使用对偶的手法,嘲讽了唐玄宗沉迷声色,荒废朝政。
③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感情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比如:“__________”。
A.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②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①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C
【解析】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是乐景衬哀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是哀景写哀情。②“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没有使用对偶的手法。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
3.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______①______。 月榭故香因雨发,______②______。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①别树羁雌昨夜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B.①风帘残烛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C.①残烛风帘隔霜清 ②别树羁雌昨夜惊 D.①昨夜别树羁雌惊 ②风帘残烛隔霜清 【答案】A
【解析】从律诗的颔联、颈联须对仗的角度考虑。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夹叙夹议。叙,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议,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中“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C.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从章法上说,是对前文的总结;从艺术构思上说,是由前一方面引起的联想。
D.本诗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既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又对玄宗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答案】D
【解析】“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不当。
5.《马嵬(其二)》一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对比、反讽手法。“此日”与“当时”两相对比,对玄宗的荒唐进行讽刺,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玄宗沉溺于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6.有人说《马嵬(其二)》的特点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试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答案】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
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意思对即可)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答案】BD
【解析】B.“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诗人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D.“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在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
8.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苍梧,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抑郁而终,诗人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答对三点即可)
①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注】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
E.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答案】BD
【解析】B.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理解不当。D.“高远志向”不当,指的应是“诗人出世归隐之心”。
10.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四、语言运用
11.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更换个别词语)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
【答案】(示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
④
③②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