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D.指每分钟最大吸入和呼出气量之和 16.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包括ABCD
A.气体分压差 B.气体分子量 C.气体扩散面积 D.气体扩散距离
17.下列哪些因素可使气体扩散速率减慢ABD
A.通气/血流比值减小 B.肺泡无效通气量增加 C.肺内气体分压差增大 D.肺水肿使呼吸膜增厚 18.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有ABCD
A.体温 B.气体分压差 C.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 D.气体扩散面积和距离
19.安静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增大的原因可能是BCA.肺通气功能减弱 B.肺泡无效腔增大
C.肺泡通气量正常,肺血流量减少 D.肺泡通气量正常,肺血流量增多 20.贫血者血氧的有关变化是AB
A.血氧容量降低 B.血氧含量降低 C.动脉血PO2降低 D.血氧饱和度降低
21.有利于组织获得氧的因素是AB
A.组织pH降低 B.组织PO2降低 C.组织温度降低 D.组织PCO2降低
22.下列哪些情况下氧离曲线右移BCD
A.CO中毒 B.温度升高 C.PCO2升高
D.PH值降低 23.吸入纯氧时可导致BCD
A.血氧容量增大 B.血氧含量增高 C.氧离曲线左移 D.血氧饱和度升高 24.可使血氧含量降低的有BD
A.体温降低 B.PO2降低 C.PCO2降低 D.血H+降低
25.下列哪些因素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ABC
A.变态反应 B.乙酰胆碱 C.心得安 D.肾上腺素
26.下列哪些情况下呼吸道口径增大ABC
A.迷走神经抑制 B.交感神经兴奋 C.胸内负压增大 D.跨气道壁压变小
27.能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增强的是BCD
A.血浆中H+浓度降低 B.血浆中H+浓度增高 C.血浆中O2分压降低 D.血浆中CO2分压升高
28.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A.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B.可直接感受CO2的变化 C.对脑脊液中氧张力变化不敏感 D.对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
29.在动物实验中,可使呼吸加强的因素有ABCD
A.增大无效腔 B.造成单纯缺氧 C.增加吸入CO2 D.适量注射乳酸
30.可兴奋吸气切断机制的因素有ABD
A.延髓吸气神经元 B.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C.吸气肌运动神经元 D.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
31.哪些属于肺扩张反射的作用ABCD
A.抑制吸气过程 B.增快呼吸转换频率 C.激发产生呼气过程 D.防止肺的过度扩张
六、问答题
1.何谓胸内负压? 在平静呼吸中有何变化? 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2.肺通气阻力的组成有哪些?各组分含义和来源如何?
3.什么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其来源、化学本质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4.什么是肺换气?肺换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且如何影响之?
5.何谓通气/血流比值?其正常值是多少?当V/Q比值增加或减少时,机体发生何变化? 6.简述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与过程。 7.何谓氧离曲线?其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起何作用? 8.呼吸中枢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哪些部位?各发挥什么作用?
9.当血中PCO2↑、PO2↓、[H]↑时,对呼吸有何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六、问答题 1. 胸内压
⑴ 定义:胸膜腔内压称为胸内压。
⑵特点:① 胸内压是负压;② 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负压↑;呼气时,负压↓。 ⑶形成原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⑷生理作用:① 有利肺扩张;② 有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③ 便于理解气胸的形成。
+
2. 肺通气阻力 表面张力(占2/3) 肺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占2/3) 肺弹性纤维回缩力(占1/3)
肺通气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占1/3):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力
肺弹性阻力组成:肺弹性阻力=肺表面张力+肺弹性纤维回缩力; 胸廓弹性阻力
呼气 吸气
胸廓位置 自然位置 <自然位置 >自然位置
胸廓弹性阻力(Rchw)方向
=0,无
<0,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0,向内(呼气的动力,吸气的阻力)
肺回缩力(Rl)方向 向内(吸气的阻力) 向内(吸气的阻力) 向内(吸气的阻力)
气道阻力=(大气压—肺内压)÷气体流量
3. 肺表面活性物质
Ⅰ)化学本质:二棕榈酰卵磷脂(二软脂酰卵磷脂); Ⅱ)合成、释放场所:肺泡Ⅱ型细胞;
Ⅲ)分布特点:肺泡半径↑,肺表面活性物质密度↓;
Ⅳ)生理作用:A)维持肺泡稳定性;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和吸气阻力;
C)防止肺水肿; D)调节肺泡回缩力。
Ⅴ)临床意义:肺炎、肺血栓、呼吸窘迫综合症→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4.定义: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气体依靠气体分压差进行单纯扩散。
影响因素
1).扩散速率∝(A/d)×s×△P×T÷(MW) T:温度
2).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 当V/Q比值改变的情况:
⑴ V/Q比值↑(肺血管栓塞)时,产生肺泡无效腔↑。 ⑵ V/Q比值↓(支气管痉挛)时,产生动-静脉短路。
5. 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
1)定义: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值。 2)意义:气泵与血泵相匹配的动态平衡,即血-气平衡的衡量指标。 3)当V/Q比值改变的情况:
⑴ V/Q比值↑(肺血管栓塞)时,产生肺泡无效腔↑。 ⑵ V/Q比值↓(支气管痉挛)时,产生动-静脉短路。
4)V/Q比值的不均匀分布:在肺部自下而上,肺通气量↓,肺血流量↓,V/Q比值↑。
影响因素
气体分压差(△P)↑ 气体温度(T)↑ 气体溶解度(s)↑ 气体分子量(MW)↑ 呼吸膜扩散面积(A)↑ 肺扩散容量(Dl)↑
呼吸膜厚度(扩散距离d)↑ 肺通气量(V)↑ 通气/血流比值 = 通气/血流比值 > 通气/血流比值 <
气体交换速率 ↑(正变关系) ↑(正变关系) ↑(正变关系) ↑(1/[MW]) ↑(正变关系) ↑(正变关系)
1/21/2
↓(反变关系)
↑ 正常
↓(部分肺泡毛细血管灌流不足,引起生理无效腔增加) ↓(部分肺毛细血管灌流未通气肺泡,功能性A-V短路增加)
6. 氧气的运输
1.物理溶解:占% PO2↑(肺)
2.化学结合:Hb(血红蛋白)+O2 HbO2(氧合血红蛋白) (占%) PO2↓(组织)
1)Hb分子结构:Hb=1个珠蛋白 + 4个血红素(Fe+4个吡咯基)
2)Hb和O2结合特征
⑴ 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催化、受PO2影响; ⑵ Fe+O2称为氧合; ⑶ 1分子Hb结合4分子O2; ⑷ 氧离曲线呈S型状。 CO2运输
1.物理溶解:占5% 2.化学结合:占95%
1)碳酸氢盐方式: ⑴ 关系式 碳酸酐酶(RBC)
组织(P CO2↑) HCO3出RBC, Cl入RBC Cl
—
—
—
2+
2+
CO2+H2O H2CO3 H+HCO3 (氯转移) 血浆 + —
肺(P CO2↓) + HCO3—入RBC,Cl—出RBC HCO3—
红细胞内 OH H2O
—
7. 氧离曲线
⑴ 定义:Hb氧饱和度与PO2的关系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⑵影响因素 曲线 理解 右 移 有利于O2释放,Hb与O2结合力降低 PCO2↑ H↑(pH↓)波尔效应↑ 影 温度↑(运动) 响 2,3二磷酸甘油酸↑ 因 (贫血、缺氧) 素 P50↑ Hb为氧离型(T型,紧密型) P50↓ Hb为氧合型(R型,蔬松型) CO中毒 2,3二磷酸甘油酸↓ 温度↓(麻醉) +左 移 不利于O2释放,Hb与O2结合力增强 PCO2↓ H↓(pH↑)波尔效应↓ +8. 1)脊髓: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呼吸肌。
2)低位脑干(脑桥、延髓)是自主节律呼吸系统。
脑桥上部PBKF核群是呼吸调节中枢,其作用:限制吸气,使吸气转向呼气。
延髓是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吸气神经元位于背侧孤束核,呼气神经元位于腹侧(疑核、后疑核、面神经核)。
3)高位脑干(脑桥以上部位)是随意呼吸调节系统 9. CO2、H、O2对呼吸的影响
调节效应 变动因素 (呼吸反应)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 呼吸加深加快PCO2↑ 肺通气量↑ 应,敏感性弱(10 mmHg以上) [H]↑ ++
作用机制(刺激途径) +++ 主要兴奋作用,慢速通气增强,敏感性强( 2 mmHg以上) + 次要兴奋作用,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 直接抑制作用 +次要兴奋作用,快速通气增强反呼吸加深加快++ 主要兴奋作用,敏感性弱 ++ 兴奋作用,耐受性强 (pH↓) 肺通气量↑ PO2↓ 呼吸加深加快(缺氧) 肺通气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