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渊源,在七千多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所发现的木胎漆碗表征着中国漆文化曙光初现,而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漆文化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汉代达到了漆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朝的金银平脱漆器,宋朝的素色漆器及元明清的雕漆,其发展均独具特色,达到了漆文化史上的高峰。
关键词:文化 漆器 漆工艺 装饰艺术 生漆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便摆脱了那种出于动物本能的、仅仅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形式,跃进到利用客观条件、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劳动阶段。劳动与创造带来了繁荣,思维与灵感也伸向了文明。人类从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日益摆脱大自然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食物生产者,使自己成为大自然的积极伙伴,而不再像他们的前人只是寄生在大自然身上的食客。人类的双手和大脑最明显的成果就是技术,技术的发展使人具有了随其心愿做事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成为人类发明、创造、制造手工艺品的源泉,使人们得以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物质基础,创造出优美的作品,从中得到心灵的喜悦、艺术的陶醉和意识的升华,满足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有些器具的出现,最初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物品,但是经过了时光的磨砺,而绽放出许多艺术的光辉,成为人们精神美感的向往。中国漆器的产生正是这种实用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果,在不断的演进中,印证着中国漆文化发展的成就,折射出举世瞩目的艺术光辉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1史前
石器时代是人类萌生和发展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时期,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了。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环境下,原始人群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导致旧石器时代结束,而开始了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总结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
器时代的过渡,就是从单纯的攫取天然产物的掠夺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主的生产经济过程。在考古发现中,新石器时代就是以出现·长期定居村落、在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及饲养家畜为其特征。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大量剩余产品出现,手工业及其社会意识则进一步分化;随着时间推移,手工业开始发挥空前显著的作用,其地位仅次于农业。专门的技术人员随之产生,他们逐渐成为专职的艺匠,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从远古时代遗址中获得的各类遗物,反映出当时人们所掌握着较多的生产门类。除种植农业外,制陶业、编织业、武器制造业、工具制造业等都成为有一定地位的生产部门。以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石器制作上出现了磨制石器。磨制石工具是当时人们谋生的最先进手段;磨光已广泛成为制作石器和骨、角、蚌、牙制品必需的最后工艺程序;将器物刃部磨光或将器身修治平整,不但可以减少使用时的阻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具有美感,这是工具制作中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追求。
从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起就已经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在器物上髹漆最初可能是产生于人们的涂绘、标记符号以及对实用器物美感的追求,源于生产工具、木器制造业的发展。人类最早可能曾利用未经有意加工的木棍追赶猎物,后来开始用砍砸器和刮削器把木棍的一端削尖,作为采集、挖掘植物块茎的木器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各种各样的器物都已经出现,特别是一些容器、彩绘木器和漆绘工艺品的出现,标志着木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木器的加工技术来看,木碟形器可代表当时木器加工的技术水平。比如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前的髹漆木碗,具有非常规整的形制,木胎很可能曾用砾石、砂子等摩擦器物表面而使其光滑平整,然后在器物上施漆保护装饰,使器物更加美观,既愉悦自己,同时娱人,说明以厚木胎为胎地的漆器制作工艺至迟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就已经出现。这个漆木碗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时代最早的漆器,它的面世,确实无疑地证明漆器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由此揭开了漆文化发展的曙光。
这个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最高者当属浙江瑶山遗址出土的镶嵌玉朱漆觚,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J。从良渚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些发现来看,当时漆器至少在贵族生活中应已得到了较广泛应用?。良渚文化漆器均发现于较大的墓葬中,能辨器形的有盘、觯和杯等,有的棺木上也很像是涂漆的。这些漆器一般为黑色,画朱红色花纹,如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末期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漆绘彩陶罐、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木器J。陶寺的木器多为残迹,其种类有鼓、圈足盘、长方平盘、斗、豆、案、俎、匣和谷仓模型等,其木质胎骨均已腐朽成灰,只是通过上面的彩皮,才可辨出器形,这些彩皮多呈卷状,很可能是漆皮;它以红色为地,上面用白、黄、黑、蓝、绿等色彩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发现说明原始人已经掌握了生漆的兑制和调色技术,表明他们已不满足于器物的实用功能,而更有新的创设,突破了器物表面仅施一色漆的装饰工艺,开始将纹饰技法移植到了漆器装饰上,在注重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标志着人类向着享受迈进了一步。
关于史前漆工艺的发展在先秦文献中也有记载。《韩非子·十过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段话告诉我们:
(1)在尧舜禹时代漆器之珍贵,即使是尧舜那样的贵族首领用为食器,还是太奢侈,说明漆器制作工艺尚未普及,但无疑也推进了漆器竞相比美之风的盛行,开启了崇尚漆器奢华之门,促进了漆器艺术的发展; (2)漆器主要用作食器和祭器,表明其实用功能;
(3)漆器的颜色主要是黑色和红色,用红色画花纹,突出器物的美感。这几点同在中原龙山文化和良诸文化中的发现基本上相符合?。从良渚和龙山文化时期漆器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情况来看,说明当时的漆器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应有专业化分工,似还应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手工业阶层和产业群体。
由此可见,中国漆文化的根基深植于远古时代,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孕育着某些因素,到龙山时代则迎来了漆器艺术发展的曙光,敲响了漆文化即将
来临的晨钟。 2夏商周时期
夏王朝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表现为中国历史从此出现了科学意义上的国家,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进人了青铜时代,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时期气候偏暖,水源丰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客观条件;另外,大禹治水的故事表明夏人已经能够通过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保证。随着青铜器制作工具的发展,使手工业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在手工业内部继续进行愈来愈细的分工,出现了多种专门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社会大分工直接导致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漆器手工业的发展。此时漆器装饰艺术已经开始在祭器、礼乐器上使用,漆器种类渐多,地域分布亦更为广袤。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现的一批其时代距今约3800年至4000年的彩绘木器实物,这些器物的木胎虽已腐朽成灰,从器身外壁残留的彩皮却依稀可辨出鼓、盘、豆、案、匣等器形;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也发现有距今约3400至3600年的两件觚形薄胎朱色漆器;《韩非子·十过》所记述的“舜做食器”,“禹作祭器”,“流漆墨其上”、“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觞酌有采”,“遵俎有饰”,“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的记载,都可以证明漆器装饰艺术已开始向多样性发展。
这一时期,漆还被用作贡品朝贡,这在《书经·夏书禹贡》有载:“兖州,厥贡漆、丝。豫州,厥贡漆、臬、烯、耋宁”。
在商代,漆器制造业初具规模,形成了特有的体系,表现为漆器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色彩和图案越来越丰富。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朱漆髹饰的棺、漆盒、漆觚、钵、鼓等;郑州商城发现的漆木棺残片,河南安阳小屯商墓出土的彩绘木雕漆痕等。这些朱、黑彩漆相间髹饰的具有饕餮、龙虎、云雷纹的漆器的出土,极为形象地再现出出商代漆器威严狰狞的彩饰风格,揭示出漆器与青铜器在形制和图案上的渊源关系。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漆器、罗山仰天湖商代晚期出土的漆木秘残件等可以说是商代漆器最高成就的代表,漆器髹饰工艺彩绘、镶嵌的水平上又有新的突破。如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盒、盘等漆器残片,髹饰技艺复杂、制作工艺考究。有的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然后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