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陶杯”中启程——“2012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推进会”会后感
姜堰四中 孙凤燕
2012年11月29日至2012年12月1日,2012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推进会暨“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在扬州召开。作为泰州市一等奖获奖教师之一,我有幸亲临本次活动的现场,作为众多参会人员之一,感受到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魅力。
本次教育科研推进会的主题是“教育科研推动教师发展”,会议在“师陶杯”论文评选活动的颁奖仪式中拉开帷幕。全省有四万五千多篇论文参赛,共有323篇论文获得一等奖。颁奖仪式后6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进行现场对话,唐江澎、张元贵、张天若、张康桥、徐斌、符永平6位专家,在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的主持下,就“教育科研像什么”、“教育科研对教师的改变是什么”展开讨论,并与参会的老师们进行了现场交流。随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就“理想课堂”作专题报告,提出“在教育教学中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课堂抱有敬畏的态度,教学时要勤洗课,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点亮思想的火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等观点,给参会老师带来新的启示。本次推进会还包括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获奖代表汇报课、承办学校研究课、特级教师示范课及教学对话,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教育科研的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另一种风景,迎来了从未有过的清新。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有五个年头了,从一开始的青涩到后来的熟练,五年来站在三尺讲台上越来越自然,只是这熟练、自然的表面下,似乎渐渐掩盖了曾经的热情和追求。教师这份工作在自己看来更多地变成了单纯地上课,“常态课、公开课、研讨课”,45分钟结束,一节课也就结束,自己的工作任务似乎就完成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带给学生怎样的影响、如何体现教育教学的本质”这些初为人师时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不知是慢慢淡忘了,还是自己的惰性击退了理想的激情。于是就算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也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没有了追究下去的动力和信心。如果不是学校的要求,也许教育科研、写论文等会跟自己越来越远。
参加这次“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初衷只为响应学校的要求,把自己之前因为兴趣而写的《论传统家训育人之道》像交作业一样交了出去。没想到会获奖,更没想过会获奖,这无心插柳的结果,是一种惊喜,更是一种唤醒,它让那些被尘封的追求找到了“继续”的理由。
参加此次会议的过程中,看到那么多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获奖教师,听了诸位专家对教育科研的解读,体会了现场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交流,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有这么多醉心于教育科研的同行,原来教育科研并不遥远,只要有心坚持,教育科研将是教师自然而然的责任,更是教师追寻教育教学本质的途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形成教学风格的动力。
“青年教师该如何走上教育科研之路”是本次推进会带给我的思考,也是此次扬州行的收获。每一个在教育科研方面硕果累累的教师、专家,恐怕都走过万事开头难的阶段,寻找教育科研的入门之处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任何事要想有好的进展,兴趣和责任会是最初的坚持。有了兴趣,再难的事也甘之如饴;有了责任,再苦的事也乐在其中。教育科研,也应如此。自己既然因为“喜欢”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在这个职业里遇到的点点滴滴都应该带着教育的责任。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形式,随着时间的累积,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让教师熟练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可是如何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如何让课堂影响学生的成长,这些不是简单地备课、上课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有更深的思考和研究。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教育的这种责任感,毕竟光有一片教育热忱是不够的,兴趣缺乏了责任的支撑会趋于贫乏。
如果说这次的获奖论文《论传统家训育人之道》是无心插柳,那么经过了“师陶杯”的洗礼,接下来我应该坚定自己的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喜爱,在这个基础上重塑对教育教学的责任,做一个既会上课又能钻研的教师。不要带着功利心去钻研,而是在日常工作中给自己静下来读书学习、整理思绪的机会,给自己总结所思所悟的机会,时光流逝后,能在自己职业过程中留下一笔笔珍贵的文字,也许这就是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推动吧!
短短三天的扬州行,除了见识到江苏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魅力,更提供了不同学校教师间交流的机会,让我跳出熟悉的环境,体会到自己的稚嫩和不足。谢谢
“师陶杯”给予我学习的机会,谢谢二附中张玉玲老师前辈般的教导,谢谢同为一等奖获得者励才学校孙婷婷老师、克强学校李齐荣老师同行间的交流,这些都会成为我在教育科研之路上启程的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