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9 1:43: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及反思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争奇斗艳。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自己和同行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一条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地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各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 爱因斯坦的话----“取一块木板在上面寻找

最薄弱的部位,在那些容易打孔的地方钻开无数个孔”----会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课前谈话】

师:我看到有同学桌上放了橡皮,借给我,行吗?借谁的呢?都借给我吧!

(学生们纷纷把橡皮借给了老师,才“借”了一个小组——) 师:(举起满手的橡皮)嗳,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猜一猜——

(学生不明就里,有些木然。一个学生试探性地说——) 生:做魔术。 师:(摇头。)

生: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是为了不让你用。(学生们笑了。)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

这样,这节课我们就约定不用橡皮,好吗?我相信大家会守信用的。(老师把借的橡皮再还掉,学生们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课堂实录】

一、 寻宝中创造“圆”

师(很神秘):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稍顿)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画着……)

师:刚才我看了一圈,同学们都在纸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宝物可能在这——

师:找到这个点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班举手。)还可能在其它位置吗?(学生们纷纷表示还有其它可能,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圆。) 师(笑着):这是什么?(板书:①是什么?) 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师:刚才想到圆了的同学请举手!(十几位同学举手。)开始没想到的同学,现在认同了吗?那宝物的位置可能在哪呢? 生(高兴地):宝物的位置在这个圆上。 师:谁能说一说这是怎样的一个圆? 生1:这是一个有宝物的圆! (全班同学善意的笑了。) 生2:宝物就在小明周围!

师(点头):说得真好,周围这个词用得没错!(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周围的范围可大了……

生(迫切地):宝物在距离左脚3米的位置。 (全班同学鼓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6pi617tpn1xep036fj71ujtp7zr5k019h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