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版 第2部分 专项1 素养2 时空观念 - 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4 20:43: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命题立意] 本题特定的历史空间指“南京迁至北京”,体现跨区域发展的历史现象,特定的历史空间词汇“都城”立足于时空观念考查明代经济的发展

[解题思路]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其发展没有因迁都北京而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分说——三大角度突破

一、时空观念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题不有 1.无处不在

(1)“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对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

(2)时空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 2.无题不有

(1)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发生的,所以时间、空间是构成材料型选择题不可缺少的因素。

(2)解答选择题只要锁定时空就可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排除与该时空无关的选项。所以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定位好时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得分机率。

二、时空观念的阶段性——时序空间,不同特征 1.时序空间形成一个整体

5/11

(1)历史事实可以通过时序性和空间的转换形成一个整体。如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史实,教学中采用左图右史的方式。把1851年1月发生的金田起义、1852年永安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和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北伐、西征及天京突围,到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高潮,1856年由盛到衰转折的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这些事件,逐一落实在《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上。

(2)以时序空间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高潮及失败进行整理,随着时空的变换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有了整体的认识。

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

(1)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

(2)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次思想解放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③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三、时空观念的综合性——纵横联系,不可分割 1.纵横联系

(1)培养时空观念,不仅要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有“时空思考”的意识,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架构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

6/11

体,并据此对史实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 2.不可分割

(1)时空是不可分割的,时空观念强调综合性。 (2)以“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 ①进行按时空综合

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事件时间轴

②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缓和迹象出现,这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美关系从开始缓和到最终建交,历经7年多时间,说明了什么?中日建交的速度远快于中美,这又说明了什么?

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老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认识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复习效果。 四、时空观念的多样性——直接呈现,隐性暗示 1.直接呈现

(1)显性时空是指在题干中直接给出了朝代、年代或某一时期等时间信息,透过时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抓住该限定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选项即可轻松判定答案。

(2)[示例] (2016·全国卷Ⅱ)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

7/11

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解析】 本题直接给出了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与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日益沦为商品倾销的市场和原料掠夺地,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C 2.隐性暗示

(1)隐性时空是指隐藏在题干之中的时间信息。题干往往以某一作品、某一文献、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或某一地名等切入命题,而不直接呈现时间信息。挖掘出这些切入点所隐含的时间,是快速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 (2)[示例] (2016·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

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隐性的时空信息:“德国文学家歌德”。歌德是近代欧洲作家,他是站在近代欧洲的角度评价罗马法。“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意在说明其是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基础。 【答案】 A

对练——素养活用训练

一、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今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1.(2017·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在中国,“县”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市”作为行政区划,发轫于广州,不到100年。1921年2月

8/11

2018版 第2部分 专项1 素养2 时空观念 - 学科核心思维,高考考查着力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6tkr3c4w22i4cx3q5al1oirv327wf00pj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