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2)《财政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327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批复的《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4)陇南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林业局等五部门联合下
发《关于转下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陇发改农 [2010]715号)。
(5)1999—2006年徽县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等。 三、建设布局及任务 1、建设布局及任务
2010年省市下达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建设规模为5000亩。其中:荒山造林5000亩,占总任务的100%。补植强度为20-30%。涉及伏镇、柳林和泥阳3乡4村23个小班。
2、建设方案和内容
需补植小班基本情况:本次补植设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
- 5 -
适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共涉及2004和2005两个造林年度,小班上报总面积5667亩,保存面积5667亩。其中: 2004年度3534亩,2005年度2133亩。地类全部为荒山造林。林种全部为生态林。分树种为侧柏1350亩,落叶松926亩,侧柏与椿树混交林2133亩,侧柏与刺槐混交林1268亩。
补植主要原因为:小班内株数保存率偏低,多在65-84%之间,虽通过了国家核查验收,但与造林标准中株数保存率达到85%以上的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本次设计需补植面积5000亩。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的原则,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设计主要树种为杨树、侧柏、刺槐、银杏、核桃和漆树。
整地时间设计在2011年春季,整地方法主要采用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采用70×50×30㎝。
补植密度设计:杨树:60-80株/亩;刺槐、侧柏:50-70株/亩,漆树:40株/亩。银杏、核桃:20株/亩
造林方法全部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时间为2011年春季一次性全面完成。
徽县2010年补植补造项目建设共需用苗200720株。其中:杨树38040株,侧柏38040株,刺槐50000株,漆树60000株,银杏7320株,核桃7320株。县境内苗木数量充足,品质优良,不需外调。项目建设所需苗木全部采用国标Ⅰ、Ⅱ级裸根苗木。
四、投资概算及来源
- 6 -
1、概算指标:
种苗费50元/亩,用工量2个工日/亩。 2、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10年度补植补造项目总任务5000亩,共需用资金2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50万元。
以上资金拟计划由中央财政投资25万元。地方投劳折资全部由农户自筹解决。
五、保障措施
1、确保完成计划任务的措施:一是组建机构。成立徽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职人员和经费,负责具体工作实施。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具体抓落实。二是广泛宣传,强化全民意识,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
2、确保提高建设质量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顺利实施的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法规,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落到实处。二是落实项目公示制,宣传国家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政策,公示项目相关内容、国家补助标准等。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三是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机制和新办法。
- 7 -
3、确保巩固建设成果的措施: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配套资金纳入政策预算并逐步增加。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增加财政资助和投资力度,保证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制定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政策,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杜绝资金漏洞,对任何形式的截留、挤占、挪用、串用、贪污资金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严肃处理,决不手软,保障项目资金的安全使用,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表:
1、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任务安排表; 2、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种苗需求情况表; 3、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投资计划表; 4、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项目作业图。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