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探讨: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七大趋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5 20:19: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探讨: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七大趋势

什么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我们将如何老去?未来“中国式养老”的图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孤寡、失能、高龄、特困等老年人群体得到充分保障;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居家养老:多数人的归宿

无论从情感还是现实来看,居家养老都将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主流。

“落叶归根”“少小离家老大回”……体现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坚守,记者调查发现,在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

未来的居家养老将会在现有的形式基础上做出调整和改变,将弱化居家形式,而更多的要突出养老服务性。像养老配餐、上门医疗、日间照料等等实际性的养老服务将会是未来居家养老必不可少的内容。 机构养老:让“刚需”老人“有的进”

虽然机构养老不是健康老人们的首选,但却可以为那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养老机构在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的养老方面还是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随着人们思想的逐步开放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格局的打破,机构养老的比率还会大幅度的上升。

近年来,养老机构的“兜底”作用正日益强化。让“刚需”老人“有的进”,也要使更多老人“有的选”,这将是未来中国养老机构担负的“双重职责”。 以地养老:为农村养老“破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大的农村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农村养老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同时,留守老人的数量正逐年增多。除了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退休金,他们只能靠土地维持生活,一旦失去劳动能力,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以土地流转支撑农村养老,即“以地养老”有望成为解决农民养老资金来源的一种重要方式。 老老相助:养老方式的特色补充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邻里乡亲照顾留守、空巢老人……这种更强调普通百姓之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城乡居家和机构养老的特色补充。

“老年人最懂得老年人,他们之间心理距离最短,最易接受对方的帮助,最可能在互助中体现关爱,收获幸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认为,互助养老作为社区和农村养老的补充,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一大特色。

专业服务:未来养老产业“必修课”

“养老护理不是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员也不是保姆。”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倚水家园老年护理院院长石雷表示,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业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现实影响着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专业化将是养老机构的“必修课”。

无论是日常的护理,还是专业的医疗看护,未来的养老产业必须向专业化迈进,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护理制度,同时也需要打造一批专业的护理人员队伍。 护理保险:老年人尊严的保障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3500万。由于护理费用长期无法纳入医保,“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困难家庭的真实写照,也使许多失能老人无力保持最起码的尊严。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不同方式开始“试水”长期护理保险。

老年人保险在未来也将会成为老年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看,未来必须要增加老年人保险的险种,因人而异的设定保险的报销比例等问题,给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多一层保障。 孝道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来说,唯有家庭的陪伴才是养老生活的快乐源泉。因此必须要大力弘扬孝道文化的传承,呼吁更多的子女来关心父母长辈的养老生活,以家庭的温暖,来弥补缺失的人文情怀。 忆百孝心网,一个弘扬孝道,传播孝心的媒体平台,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关注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本文改编自中老年时报的新闻报道。

搜索更多关于: 探讨: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七大趋势 的文档
探讨:未来中国式养老的七大趋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6veb74v1y6d7jm4l1y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