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莱”“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莱”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图”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爆料为了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威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費。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她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年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慨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與情监测预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子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較大知识缺ロ。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金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カ,有从众、随大
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散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单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文本概括。 【答案】 (1)C (2)B
(3)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因;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分析】(1)C项,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说,“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可见,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故选C。
(2)B项以偏概全。材料三第三段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故选B。
(3)结合“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歟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可知,《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结合“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
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年取不当市场利益”可知,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结合“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干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與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晨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可知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终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侧重点的不一样,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B;⑶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因;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点评】⑴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考生筛选、理解信息的能力。考生可以在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到原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进行归纳总结。
⑵此题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出题人针对这些地方,转换一种说法迷惑考生。所以考生需要针对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找到含义的细微差别。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正答率。
⑶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考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考生通读文本,逐段筛选每则信息的主要内容,之后再进行比较,将相同的知识点剔除,找出不同,最后用流畅的语言组织答案,切记答案要分条。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报道,5月27日,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无人驾驶车辆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使用计算机、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设备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当前,特斯拉、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公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2015年全球汽车年销量突破8000万台,中国销量接近2500万台。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使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摘编自《中商青报网》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