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8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36: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 )两狼,缀行甚远。(《狼》) 根据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1)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 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 )而走( )也。(《赤壁》)

(2)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颇》)

(3)具告( )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在文言文当中,省略兼语(既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的主语)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 )指示王。”(《廉颇》) 如果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 )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 )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桃花源》) 根据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 与燕王会”的处所,所以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

在文言文当中,更常见的是省略介词宾语。如: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狼》) (6)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 )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 )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 )俱。(《荆轲》) (10)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5)应该是“盖以假寐诱敌”,(6)应该是“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7)应该是“与客坐谈”,(8)应该是“独守丞与义军战谯门中”,(9)应该是“待吾客与吾俱”,(10)应该是“权以之示群下”(“之”代替曹操的战书)。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当中还有其他种种句式。 (一)复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 (3)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 复句的情况跟现代汉语差不多,(1)是并列复句,(2)是假设复句,(3)是条件复句,(4)是假设-转折复句,(5)是多重复句,层次是“今君乃亡赵走燕,/ (转折)燕畏赵,//(因果)其势必不敢留君,///(连续)而束君归赵矣”。

(二)语气句式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形成了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扁鹊见蔡桓公。(《扁鹊》)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 (3)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5)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 (6)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8)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的句子,(1)(2)是陈述句,(3)(4)是疑问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叹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还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记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6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需要记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无??乎”,(5)的“无乃??乎”,(6)的“何??为”。

【典型例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B.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C.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 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解析:A有“也”无“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断句的“者”,而是代词“的人”,“夷门抱关者”是“夷门抱关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个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例句: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战》) A.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褒禅山》) C.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药》) 解析:例句实际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个有“也”无“者”的判断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断句,只有D没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 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B. 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解析:比较一下几个倒装句,A应该是“不欺余”,B应该是“有何功 ”,C应该是“莫许之”,都是动宾倒装。D应该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装句。D与众不同,答案便是D。

四、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B.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C.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D.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 (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将兵”是“上使扶苏外将兵”,省略了兼语。只有D上省略了兼语,所以答案是D。A应该是“为之具言所闻”,省略了介词宾语。B应该是“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了介词。C应该是“与之坐谈”,省略了介词宾语。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样。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7 -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模拟试题】

一、与众不同的判断句是

A.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C.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 B.(2)(3)(5)(8) C.(3)(5)(7)(8) D.(3)(4)(6)(7)

三、与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A.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 B.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

D.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

四、与众不同的被动句是

A.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B. 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D.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

五、 与众不同的倒装句是

A.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8 -

搜索更多关于: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8 的文档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之教案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71tm8kj2l68ub00wpkf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