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5、背一背,填一填。 [第4页第5题]
[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找出本体和喻体,也就是诗句原来写什么事物,现在把它当成了什么东西,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懂得诗人赞美柳树是实际上为了赞美谁。
[解答](1)诗句把 春风 比作 剪刀 ,从前两句对 柳树 的赞美,引出对 春天 的赞美。 (2)“胜日”即 好日子 。“滨”即 水边 。 (3)“东风”即春风。“万紫千红”是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讲评] 词语的理解,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注释,只要能切合诗意就行。如“胜日”,仅仅按书本第6页说的“好日子”去理解,并不是很恰当,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发挥想象,去野外春游,你觉得怎样的日子是好日子?一般来,我们总是在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的天气下去春游的,“好日子”更可以是“天气晴朗的日子”。第1小题两句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树动态的美,柳叶的美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啊!诗人由此转入对春天的赞美。
6、说一说,写一写。 [第4页第6题] [点拨] 参照课后作业第2题。
[解答](1)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
条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2)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
[讲评] 解答本题时,老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以外,还应强调以下知识点:“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不是表示一棵树,而是表是整棵树的意思。“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万条”是表示数量多、数不清的意思,而不是一万条。 拓展练习
1、
我也来做回古人。
“丝带”古人称做( )。“风光景物”古人称做( )。
“平常、轻易”古人称做( )。“东风”古人又称做( )。
[点拨]理解词语的意思,懂得这些词古今意义上的差别。
[解答]“丝带”古人称做(丝绦);“风光景物”古人称做(光景)。“平常、轻易”古人称做(等闲);“春风”古人又称做(东风)。
[讲评]古文中常有一些词的用法与现代差别比较大,如:光景, 现在常表示境况、状况;或表示估计。东风,现在常指由东风吹来的风, 古人因我国春夏季多为刮东南风,所以称春风为东风。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咏柳》的作者是( )朝( )。全诗用了( )修辞手法。前两句描绘了( )态
中的柳树的( )美、( )美。后两句描绘了在春风吹拂下( )态景象。
(2)《春日》的作者是( )朝( ),前两句是从( )
性得到认识,后两句是从( )性得到启发。本诗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阐述哲理的是( )。
(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表示不是( )而是( )。“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万条表示( )。
[点拨] 这三题要求我们理解的作者写作手法,会区分动态、静态描写;会分辨虚写和实写;会区
分数字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解答](1)《咏柳》的作者是(唐)朝(贺知章)。全诗用了
(比喻)修辞手法。前两句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的(柳叶)美、(柳枝)美。后两句描绘了在春风吹拂下(动)态景象。(2)《春日》的作者是(宋)朝(朱熹),前两句是从(感)性得到认识,后两句是从(理)性得到启发。本诗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实写的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虚写的是(无边光景一时新),阐述哲理的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3)“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表示不是(一棵树),而是(整棵树、满树的意思)。“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万条表示(柳树枝条多)。
[讲评](1)第一句诗写翠绿的柳叶好像用碧玉装饰的一样,第
二句讲从柳条好像无数条绿色丝带一样,分别把柳叶比作碧玉、柳条比作丝带。“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把春风比作剪刀,全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是裁剪的意思,这是动态的描写。(2)感性认识是指我们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人体器官直接对外界的感受;理性认识是指我们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形成的概念、判断、推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这一句中,没有具体描写某一种景物怎么样。(如:“桃花开了”,这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这是对看到的许多景物后,把它们的总体特点概括出来,那就是——“新”。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经过诗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应属于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确确实实地描写了诗人看到的
春天那种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3)虽然在表面上,“一棵树”与“整棵树”的差别不是很大,但在用法上却有很大的分别:“一”不表示数量,而表示概数“全、满”。“万条”也同“一”字一样,不是准确数量“一万”,是形容柳条多,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条的多和美。 美文欣赏
1、古诗中描绘春天美好景的名作很多,读一读,背一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崇 春 江 晚 景
唐 韩愈 宋 苏轼 天街小雨润如酥, 竹外桃花三两枝,
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是一年春好处, 萎蒿满地芦芽短, 绝胜烟柳满皇都。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 南 春 晚 春
唐 杜牧 韩愈 千里莺啼绿映红, 草树知春不久归, 水村山郭酒旗风。 百般红紫斗芳菲。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杨花榆荚无才思, 多少楼台烟雨中。 惟解漫天作雪飞。 拓展练习 排列下列错乱的句子,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 )村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桥。( )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我爱家乡的小桥。( )我家在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
( )人们来来往往,十分方便。( )小桥是用一块长的条石铺成的。
[点拨]这段话按照地点转换(方位)的顺序排列,抓住文中关键的景物:小村、石桥等。还应该分
清总起句和总结句。
[解答]2、5、1、4、3
[讲评]这段话主要围绕家乡的石桥来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两个句子中出现了“我”这个人物
名称,一般这两句话中有一句是本段话的开头第一句。从句子中分析可知,“我家住在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是引出下文的关键句。然后我们根据句子中“小山村”可以找到“村前”有条小河,河上有石桥。从景物“石桥”找到下文中“石桥”是一块长条石,再写了石桥的作用。然后总结文章,抒发感情。短文中有明显的景物顺序,关健是从语感情让我们感悟总起句与总结句有区分。一般来说,抒情的句子,如“我爱??”往往是总结句。
3 荷 花
课后作业
1、
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第10页第1题]
[点拨] 朗读基调:语速:舒缓。语气:赞美。语调:优雅。
课文感情基础:课文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
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解答]
段落 语速 语调 感情 需要在语气上重读的语句 1 2 3 稍快 稍缓 稍缓 轻松 舒缓 优雅 舒缓优雅 喜悦 喜爱 喜爱、赞美 “一??就??赶紧??”读得紧凑些 挨挨挤挤、冒、有的?有的?有的?拉长读,体现出各种花姿态的多。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活的画、真了不起 4 稍缓 舒缓优雅 陶醉 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翩翩起舞、随风飘动、“不光?都?”、 5 稍快 明朗 喜悦 才记起、我是在看荷花呢 背诵方法 第2自然段:可按以下顺序记忆,荷叶;荷花、刚开放的、全开放的、花苞。我们可以
先用提问的方法帮助背诵。如问:全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答: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怎么样?荷花的姿势有哪些?
第3自然段:按荷花姿势多、花很美的顺序来记,方法同上。
第4自然段顺序是:觉得自己是一朵荷花;风来时的景像;风停时的景像;蜻蜓;蝴蝶。也可以通过
问答的方式来背诵。
[讲评]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情充沛,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的时候,要把荷花的优美姿态表现出来,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体现荷花的动态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要把自己也当作一朵荷花,用陶醉的心情朗读。
2、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第10页第2题]
[点拨] 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进行,重点是通过讨论领悟:作者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
花图。
[解答] 用彩笔画出来的是色彩明丽的画面,而一池荷花就是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面,因为荷花
是活生生的真实景色,那么看上去这一池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
[讲评] “一大幅活的画”想象一下活的画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
一难点,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地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活的画”的意思。从中也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荷花的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幅美妙绝伦、动感十足的画面。
3、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 [第10页第3题]
[点拨]课文将荷花写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想像一下自己是哪一朵荷花?是全开的?
半开的?还是花骨朵?或者是别的姿势的荷花。然后把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解答](1)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夏天的美丽。(2)青蛙跳过来,
告诉我昨天为人类朋友做了多少好事。(3)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农民伯伯正在辛勤劳动。(4)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花粉的甜蜜。
[讲评] 我们可以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像身着白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在和蜻蜓、小鱼交谈的情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