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李善同/李华香
【专题名称】区域与城市经济 【专 题 号】F107 【复印期号】2015年01期
【原文出处】《产业经济研究》(南京)2014年5期第1~10页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 Service Industries
【作者简介】李善同(1944-),女,北京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北京 100010;李华香(1982-),女,山东滨州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服务行
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集中率等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2)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包容性。(3)中国城市服务行业集聚性或均等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生产性服务业最具规模化和集聚化特征,集聚水平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略低,且追随人口而布局。公共服务业呈现更加均等化趋势。(4)中国城市服务行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5)中国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ervice indus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quotient, concentration ratio, Gini coefficient and so 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producer service pursue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2)The trend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reflect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ities.(3)Service industr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glomeration or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roducer services present the most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and trend, consumer
services mainly chase the market or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hose 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re the most dispersed, showing relative equalization.(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in cities have clear directions.(5)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 is outstanding, has formed a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日 期】2014-07-08
【关 键 词】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均等化producer services/consumer
services/public services/agglomeration/equ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4)05-0001-10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23.93%上升到2013年的46.09%。按照不变价计算,1997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就一直快于整体经济①。我国服务业就业规模也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显著。随着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快速变化,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以及研发和科技服务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服务业的主体。到2011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②增加值达到了73544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5.84%,占GDP的比重为15.55%,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3.71%和18.96%。服务业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但由于服务业包括特征迥异的多个行业,不同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特征各异,在不同城市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形态。研究其空间分布形态及演变趋势,对于认识服务业发展规律,促进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多学者认为,相对制造业而言,服务业更依赖本地市场容量,具有更强的空间集聚效应[1-4]。产业集聚成为当今服务业空间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逐步深化以及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等社会资本的作用,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位和布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地域上得到了快速的展现[5-6]。Kolko[7]在比较了美国各行业的集中度后发现,集中度最高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因为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聚集经济在空间地域上的实现。一般而言,大城市是服务业导向的,这是由于大城市经济规模比较大,可以满足高等级产业发展的门槛。大城市的产业基础更加分散和多样化,而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更加专业化[8]。Krugman[9]指出,当今世界最为壮观的地方化范例实际上是建立在服务业的基础上而不是制造业,而且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地方化。这样就导致服务业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和发展机制。
国内学者对服务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系统的对全国范围内服务行业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利用就业人口和增加值的数据分析了全国省级层面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和地区专业化及变化趋势[10-11]。即使选择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空间单元对服务业的分布进行研究,也多局限于小区域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李慧中和王海文[12]认为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在结构演进中并非平行发展,在空间中也并非均质存在,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部门形成了以上海为增长极、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为次一级增长极点的等级结构和雁阵格局。高传胜和刘志彪[13]认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促进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闫小培等[14]研究了作为高等级中心城市的广州其生产性服务业输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不限于单个城市体系的区域,服务的流向更多的是在高等级城市之间。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也有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就业格局的研究[15-17],但仅以就业规模作为衡量指标往往不能正确反映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的潜能和势能。而且通过就业规模来衡量不同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权重,也常引来一系列的批评[18]。在诸如伦敦和东京等大城市中,金融和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很小,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却非常高。所以从经济属性角度,应该用服务业的增加值来进行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改进:(1)在数据的使用上,本文主要利用服务业的增加值等常规性经济数据做深入翔实的分析,同时辅以从业人口规模进行比较。(2)在空间
尺度选择上,本文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进行分析,充分研究城市聚集经济下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格局。(3)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多样化,部分服务产品可流通、可贸易,且服务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服务行业的布局及辐射范围有了新的变化,服务行业的空间分布会呈现新的特征。(4)关注不同类型服务业地理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尽管服务业地理集聚化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同服务部门由于其外部性、规模经济、产业关联度、服务对象以及发展目标等存在很大的差别,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不尽相同。为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采用测度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标对我国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等。我们分别收集了2002年、2007年和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所获得的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90%以上,这些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行业的研究基本可以反映全国城市服务行业的特征和趋势。 二、服务业分类与地理集聚测度指标 (一)服务业的分类
服务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大产业,分支行业多,服务业结构随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分类别、分行业研究。Browning和Singelmann[19]从服务业功能的角度,将服务业分为分配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社会性或非营利政府服务业四大类别。Daniels[20]和Mashall等[21]根据服务是满足最终需求还是用于中间使用,将服务业分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传胜和李善同[22]利用投入产出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我们对服务业类别的划分也基于投入产出表。
由于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对象、外部性、提供服务的主体等的不同,我们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给一、二、三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的那些服务,服务对象以“生产者”为主,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以最终消费者为主,而公共服务业的服务对象面向企业和个体,其供给者以及决策者以政府部门为主,且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公共产品的特性。
本文通过表1中服务业中间使用率超过平均值55%作为基本的界限,高于55%为生产性服务业。但是由于产业的特性,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包括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尽管其中间使用率略高于55%。对于房地产业的划分存在很多争议。国外学者常将房地产归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金融业、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并称为FIRB(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Business services),这与发达国家房产业主要用于满足租赁、商务办公、厂房等生产需求有关,投资性需求比重大。国内也有研究将房地产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但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业以自住为主,更多的是为居民的生活服务,主要用于满足居民的居住消费需求。在表1中房地产中间使用率仅为24.90%,而居民使用率为75.10%,所以我们将房地产业归为生活性服务业。由于公共服务业的供给者以政府部门为主,所以我们将政府使用率大于50%的归为公共服务业,具体的服务业分类见表2所示③。
(二)服务业地理集聚测度指标
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提出的区位基尼系数来反映服务行业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集中率可以直接指出了规模最大的一个或几个地区所占比重,把产业的集中度指向具体的地区,本文分别研究了表明服务行业集聚的
。利用区位商反映某城市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三、我国不同类型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和趋势 (一)三类服务业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集聚的现象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我们利用三类服务业增加值的GINI系数来衡量其分布的不平衡性。从图1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最为显著的聚集特征,而且在2002-2010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GINI系数不断升高,从2002年的0.593上升到2010年的0.683,呈现集聚发展态势。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集中度略有上升,从2002年到2010年,仅上升了0.017,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一直低于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分布的不平衡性在2002-2007年略有上升,之后呈现均等化趋势。
图1 2002-2010年三类服务业增加值GINI系数的变化
图2 2006-2010年三类服务业从业人口GINI系数的变化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很多学者也从理论角度对其集聚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克鲁格曼[9]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属于规模经济的不完全竞争部门,由于受产品规模经济影响和垄断利润的需求,这种行业的空间上分布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寡头垄断竞争。Daniels[20]则用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效应来解释服务业在全球空间内的集聚。他认为,服务企业为了追求交通、通讯设施,住房和商务楼宇以及多元化的劳动力需要集聚在城市内(城市化经济),而为了降低不确定性需要同类似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地方化经济),这两种效应使得服务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采取“跟随战略”,即跟随目标客户和行业内的标杆性企业,从而使得这些企业更主要地集聚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利用相似或相同的产品生产者以及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业的生产提供商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集聚化的力量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享受相互间的服务,增加实现前后向联系的机会;有利于企业找到更加合适的人才,节约搜寻人才的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剩余,降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聚学习获得竞争优势。
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门槛较低,即使在人口规模较小的村镇,生活性服务业也都有获利的空间。由于我国城市人口总体上呈现聚集分布态势,所以生活性服务业追随人口和市场格局呈现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程度小于追求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性服务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业具有逐步实现均等化趋势。这与公共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和政府的责任相一致,是实现包容性城市化的体现。国家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重视发展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社会事业的财政支持和项目支撑力度。从公共服务业分布趋势来看,“十一五”以来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而以从业人口规模GINI系数来衡量城市间三类服务业就业分布特征时,会呈现不同的趋势。如图2所示,2006-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聚集程度不断上升,且生活性服务业的聚集程度一直高于生产性服务业。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从业人口GINI系数则分别为0.614,0.635和0.361,生活性服务业主要是为居民提供服务,其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人口的集中。以创造就业机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较少,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很多属于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生活性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