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选集》 史料二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要从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调节转变,由商品交换向市场转变。
史料二“后退一步”指的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为了前进一步”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思考“再后退”指的是什么?
(2)综合以上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1)由商品交换后退到市场经济(私人买卖)。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启示:制定国家政策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应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社会稳定,符合民意。 [史论总结]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特点、实质及意义 (1)原因
①直接原因: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种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了失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了重新思考。 (2)特点
①运行方式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所有制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经济理论上: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②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政权。稳定了政治形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创造了条件。 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5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史料解读]
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 [问题思考]
(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 (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材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史料 30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史料解读]
史料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管理模式两方面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特点。
提示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是小农生产占优势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