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化复习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30 9:29: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酶分为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 酶活性的大小用酶活力单位来表示。

酶蛋白+辅助因子=全酶 酶蛋白决定反应的专一性,辅因子决定反应的性质

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重要的辅酶有NAD、NADP和CoA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用透析或超滤方法除去,重要的辅基有FAD,FMN,生物素 Km为米氏常数,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即是Km,单位是浓度。近似地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 成反比 动物机体糖的来源与去路 (一)来源

? 动物体内糖的来源主要由消化道吸收,其次是糖的异生作用

? 非反刍动物,主要来源淀粉在消化道水解转变成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 ? 反刍动物, 丙酸异生成葡萄糖 (二)去路

? 分解供能

? 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暂时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 ? 当有过多的糖摄入,可以转变为脂肪。

? 糖分解过程中的中间物可以通过提供“碳骨架”参与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糖代谢途径分三种:

糖酵解途径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的(糖的无氧分解)

反应在胞液中进行,分2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2 mol丙酮酸,2mol ATP)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还原成乳酸,由乳酸脱氢酶催化(2mol乳酸) 三个关键酶,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生理意义

动物机体迅速提供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视网膜、神经、睾丸、血细胞等从无氧分解获得能量 贫血、失血、休克等病理情况下,糖的无氧分解得到加强

葡萄糖无氧分解途径过多的乳酸引起动物酸中毒。

C6H12O6?2Pi+2ADP???2CH3CH(OH)COO?2ATP?2H2O?2H?+

生理意义:

1.糖的有氧分解是动物机体获得生理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C6H6O6 +6O2----6CO2+6H2O+30(32)ATP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及其他有机物质代谢的联系枢纽 3.三羧酸循环又是三大物质分解代谢共同归宿

??反应在胞浆中进行。其途径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氧化反应; 第二阶段是非氧化反应6G-6-P+12NADP++7H2O→5G-6-P+6CO2+12NADPH+12H++Pi生理意义1.磷酸戊糖途径中产生的还原辅酶NADPH+H+是生物合成反应的重要供氢体,为合成脂肪、胆固醇、类固醇激素和脱氧核苷酸提供氢。2.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3.磷酸戊糖途径与糖的有氧氧化及糖酵解相互联系,不同碳原子数的单糖互相转变和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糖异生的途径

? 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 维持血糖的正常含量,尤其在饥饿等缺糖的情况下,糖异生作用对于满足大脑和

神经系统、胎儿等的葡萄糖需求有重要意义。 乳酸循环

? 动物使役和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出大量乳酸。乳酸在肌肉组织中不能利用,可

以随血液运至肝脏再脱氢生成丙酮酸,后者既可以继续经有氧分解供能,又可经异

生作用再转变成葡萄糖,再释放进入血液以补充血糖。这一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 它有助于清除体内多余的乳酸,防止发生由乳酸引起酸中毒。

糖原的分解

? 糖原在糖原磷酸化酶的催化下进行磷酸解反应(需要正磷酸),从糖原分子的非还原

性末端逐个移去以α-1,4-苷键相连的葡萄糖残基生成葡萄糖-1-磷酸。 ?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

糖原的合成

? 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即UDPG,是“活性葡萄糖”,在体内作为糖原合成的葡萄糖

供体

? 糖原合成过程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

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须在胞液中消耗ATP的2个高能磷酸键活化为脂酰CoA 脂酰CoA的转运:借助脂酰肉碱转移系统从胞液转移至线粒体内 脂酰CoA的氧化: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在脂肪酸的β位进行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小分子,是脂肪酸分解的特殊中间产物。

? 解酮作用

肝外组织。在肝外组织中乙酰乙酸-琥珀酰CoA转移酶和硫解酶,可以将酮体再分解成乙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肌肉毛细血管壁和血脑屏障,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是易于被肌肉和脑组织利用的能源物质

? 酮症酸中毒

有些情况下,肝中产生的酮体多于肝外组织的消耗量,超过了肝外组织所能利用的限度,而在体内积存,使血液和尿中的酮体升高,导致动物酸碱平衡失调,引起 ? 酮病的基本的机制----糖与脂类代谢的紊乱 1)持续的低血糖(饥饿或废食)导致脂肪大量动员 2)泌乳和胎儿生长对葡萄糖需要的急剧增加

丙酸的代谢

? 游离的丙酸在硫激酶的催化下生成丙酰CoA,然后羧化(加CO2)生成甲基丙二酸

单酰CoA。后者转变为琥珀酰CoA,然后通过草酰乙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或糖原,也可以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提供能量。

瘤胃细菌发酵纤维素的产物之一。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有50%来自丙酸的异生作用 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 合成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葡萄糖的分解。反刍动物可以利用瘤胃生成的乙酸

和丁酸,使其分别转变为乙酰CoA及丁酰CoA。 ? 乙酰CoA的转运:须从线粒体内转移到线粒体外的胞液中来才能被利用------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 合成的酶----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七个酶和一个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它们是乙酰转移酶,丙二酸单酰转移酶,缩

搜索更多关于: 生化复习笔记 的文档
生化复习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78ew858ef0c4dk2wbg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