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礼仪 什么是文明礼仪?
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真的做到这一点了吗?我们自己所看到的不礼貌
不文明的现象: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过马路不 看红灯不走人行道;乘坐公共汽车拼 命抢座,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不屑 于说对不起;等等。很多很多不文明 现象发生在我们周围,面对这样的事 实,我们都应陷入沉思,中国,一个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 仪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想成为 合格的公民,就得有最起码的文明礼 仪。我们做出的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篇二:文明礼仪培训教材 西南石油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青年服务站文明 礼仪培训教材 通用礼仪概论 目 录 第一章 礼仪综述 一、礼仪的含义
二、礼仪的概念及特性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第二章 仪表仪容礼仪 一、仪表与仪容的含义 二、仪表与仪容的作用 三、举止规范 四、仪容规范 五、表情规范
六、个人卫生规范 第三章 谈吐的礼节礼貌与禁忌 一、谈吐的基本要求 二、谈吐的基本礼貌用语 三、称谓的礼节礼貌与禁忌 四、打招呼的礼貌用语 第四章 人际交往礼仪
一、介绍与握手的礼节礼貌与禁忌 二、拜访与待客的礼节礼貌与禁忌 第一章 礼仪综述 一、礼仪的含义 1.礼的含义
丢的却是自己的人格和 据考证,礼仪在我国古代是敬奉神明的。“礼”字在甲骨文中就有。“礼”字在古代与“履”字相通,意思是鞋子,穿了鞋子才好走路。但是鞋子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刚刚合适。
后来“礼”字的含义越来越多。 到了周朝,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把“礼”与“德”结合起来。随之等级制度的出现,“礼”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位于其他社会观念之上。正如孔子所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三个“礼”字各有各的含义。用现代的语言来说,第一个“礼”字指的就是生活交往中的行为规范;第二个“礼”
字指的是规矩、规则;第三个“礼”是指政治法律制度。 2.仪的含义
根据考证“仪”字的含义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法度、准则; 2.典范、表率;3.形式、仪式;4.容貌、风度;5.礼物。 3.礼仪的含义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现代社会“礼仪”一词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
道德规范等等。社会上对“礼仪”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同时也包括了道德品质的含义。 2.礼节 3.礼貌 4.礼宾 5.礼俗 6.礼制
二、礼仪的概念及特性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
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
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
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二)礼仪的特点
1.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 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
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2.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
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3.礼仪具有广泛性特点 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
认同。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4.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所以交际礼仪的沿习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
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一)礼仪的基本原则 1.宽容的原则 即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理解宽容就是说要豁
达大度,有气量,不计较和不追究。具体表现为一种胸襟,一种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 2.敬人的原则 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
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敬人就是尊敬他人,包括尊敬自己,维护个人乃至组织的形象。不可损人利己,这也是人的品格问题。 3.自律的原则 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
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查。篇三:文明礼仪培训教材 第一章 什么是礼仪 什么是文明礼仪?
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乘车让座是文明礼仪,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礼仪,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礼仪。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我国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真的做到这一点了吗?我们自己所看到的不礼貌
不文明的现象: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过马路不 看红灯不走人行道;乘坐公共汽车拼 命抢座,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不屑 于说对不起;等等。很多很多不文明 现象发生在我们周围,面对这样的事 实,我们都应陷入沉思,中国,一个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 仪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想成为 合格的公民,就得有最起码的文明礼 仪。我们做出的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却是自己的人格和 篇四:基本礼仪培训教材 基本礼仪培训教材
一、关于礼仪方面的概念 1. 礼节: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之间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至于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例如:东西方都普遍用的握手礼;西方的拥抱礼、吻礼;日本行鞠躬礼(90度);泰国人行合十礼;中国人则常用握手礼、点头致意礼、鞠躬礼(15~30度)、拱手作揖礼等。 2. 礼貌:
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一切意念、守则和行为。 貌-----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 礼和貌是缺一不可的成分,弄清楚礼的思想和原则之后,“礼貌”也就自然而生。是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
现了人们的文化城市和文明程度。 礼貌-----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循的一定行为规范,从仪容、称呼、言行
到举止,都表现出对别人恭敬、尊重、友好,而对自己有所克制。 3. 礼仪: 包括礼节和仪式,是指一些庄重的场合中,为表示礼貌和尊敬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包括有
礼遇规格和礼节程序要求。 二、礼貌修养 1. 修养: 一个人在道德学问、纪律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的磨练,以及陶冶,逐渐
使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 礼貌修养:
专指一个人在待人接待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 培养礼貌修养的途径 a 有德才能有礼貌修养
b 自觉学习礼节、礼貌方面的知识 c 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的文化知识丰富起来。 d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实践中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三、礼貌用语
1. 员工应自觉地使用礼貌服务用语,使用“五声”不用“四语” 五声:送声、迎声、致谢声、问候声、歉声 四语:蔑视语、斗气语、烦躁语、否定语 2. 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
1) 注意说话时的仪态 2) 注意选择词语 3) 注意语言简练,中心要突出 4) 注意语言、语调、语速 四、办公室礼仪礼貌 1.仪容仪表
仪表:是包括人的容貌、服装和姿态,是一个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