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点】
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卓文君,汉代才女。家中富贵。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教师提问:结合宋明理学一课,你认为宋明理学家对此事会持何种态度?
教师讲解: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击声,批判它的不近情理,乃至摧人性。比如明朝末期思想家李贽就说: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声,非失身”。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授新课】
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课件展示李贽的有关材料: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
意所不契,寂无一语”。
问题: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呢?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你怎样看待李贽的思想?
1.生平与性格
生平: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思想主张
(1)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①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 ②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3)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4)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材料二 “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问题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答案材料一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二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3.代表作品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 4.思想评价 (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教师提问:“李贽的悲哀不仅属于他个人,夜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5. 反正统意识产生的原因: 社会背景:(从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 生活经历: 家庭影响: 学派的影响: 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课件展示黄宗羲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除此之外: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如何解释该思潮?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2.评价
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与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著名的思想家。
三、顾炎武:启蒙精神
课件 展示顾炎武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独治之则刑繁
材料二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6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目,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问题 结合材料和教材归纳顾炎武有那些主张?你认为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揭露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清末民初演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耕者有其田;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著作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课件 展示王夫之的简历和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读通鉴论》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②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评价
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过渡 (1630--1704)字铸万,达县人。明末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任山西长治知县,与上司意见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职。以后流离数省,生活极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卖文糊口。他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用30年时间写成《潜
书》。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性质,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相当影响。
问题 :唐甄怎样论证“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归纳
1.思想主张
(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思想最大特点)
(3)对“官”的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o
2.思想评价
(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探究
李贽提出“更不言一,亦不言理”;顾炎武呼吁“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黄宗羲则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就此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言论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批判程朱理学死读经书、重农抑商、君主专制(或回答: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民主思想)。(2)时代特点: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影响:启迪近代民主革命。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课堂小结: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裂”的社会大变革,明朝覆亡的惨痛事实,对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伴随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传统儒学的正统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批判地继承,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个人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思想评价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主要经历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2.思想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