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遗传的分子基础
(时间:30分钟) 小题对点练
考点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
1.下列有关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细菌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对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后,才能加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解析 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相比,细菌转化实验中提取的DNA的纯度达不到100%,故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细菌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的DNA重组,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将S型细菌的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后,加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才能准确分析各物质的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答案 D
2.(2014·山东调研卷)如图表示格里菲思所做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结合完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B.若从死鼠体内分离出有毒的S型菌,则表明无毒的R型菌能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 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老鼠患病
解析 选项A正确,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选项B正确,若从死鼠体内分离出有毒的S型菌,则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选项C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选项D不正确,由于S型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
1
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使老鼠患病。 答案 D
考点二 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
3.(2014·山东济宁期末)下图为细胞内某基因(N标记)结构示意图,A占全部碱基的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15
A.该基因中不可能含有S元素 B.该基因的碱基(C+G)/(A+T)为3∶2 C.DNA解旋酶作用于②部位
D.将该基因置于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
解析 DNA分子的化学元素组成为C、H、O、N、P,不含有S元素,A正确;该基因中,A占全部碱基的20%,则A=T=20%, (C+G)=1- (A+T)=1-2×20%=60%,所以该基因的碱基(C+G)/(A+T)= 60%∶40%=3∶2 ,B正确;DNA解旋酶作用于②氢键部位,C正确;将该基因置于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共产生8个DNA分子即16条脱氧核苷酸链,含N的脱氧核苷酸链只有2条,占1/8,D错误。 答案 D
4.一个双链均被P标记的DNA由5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
31
32
15
14
14
15
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4
( )。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
B.复制过程需要2.4×10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P的单链与含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P与只含P的分子数之比为1∶3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中,A=T=10 000×20%=2 000(个),C=G=10 000×30%=3 000(个),则含有的氢键数为2 000×2+3 000×3=1.3×10(个);DNA复制3次形成8个DNA分子,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 000×7=2.1×10(个);子代DNA分子中含有P的单链与含有P的单链之比为2∶14=1∶7;子代DNA分子中含有P的分子数与只含有P的分子数之比为2∶6=1∶3。 答案 B
5.(2014·山东枣庄期末)DNA熔解温度(Tm)是使DNA双螺旋结构解开一半时所需要的温度,不同种类DNA的Tm值不同,图一表示DNA分子中G+C含量(G+C数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与Tm的关系;图二表示某生物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图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31
32
31
32
4
4
32
31
32
31
4
2
是 ( )。
A.据图一,DNA分子的Tm值与G+C含量呈正相关 B.两DNA分子若Tm值相同,则G+C数量不一定相同
C.图二中,转录时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据图二中,若b1链的(A+T+C)/b2链的(T+A+G)=1,则b2为DNA链
解析 据图一知,DNA分子的Tm值与C+G含量呈正相关;两DNA分子若Tm值相同,则它们G+C含量相同,但C+G的数量不一定相同;转录的模板是基因的一条链,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答案 C
考点三 遗传信息的表达
6.(2014·海南卷,21)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①携带遗传信息 ②能转运氨基酸 ③能与核糖体结合 ④能转录产生RNA ⑤每相邻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反密码子 ⑥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⑤ C.②③⑥
B.①④⑥ D.②④⑤
( )。
解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携带遗传信息,并能够将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到RNA,通过翻译表现为蛋白质特定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基因中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即基因突变,故选B。 答案 B
7.(2014·山东高考信息卷二)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
关系。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3
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β,完成此过程的场所是细胞核 B.除图中所示的两种RNA之外,RNA还包括tRNA C.图中②到③的过程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D.能够决定氨基酸的③的种类有61种
解析 选项A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从图中②的碱基组成可以确定β链是转录模板,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选项B错,RNA包括mRNA(图中②),tRNA(图中③)和rRNA(核糖体RNA)。选项C正确,图中②到③的过程是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选项D错,能够决定氨基酸的是密码子,密码子在mRNA上,③是tRNA,能够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 答案 C
8.(2014·江苏卷,6)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RNA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依据中心法则(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④②③环节 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 C.通过④形成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
解析 HIV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经反转录形成DNA,再经转录、翻译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A正确;在侵染宿主细胞时,HIV整体进入宿主细胞,B错误;HIV的遗传物质RNA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在感染的细胞内生产出大量的HIV,最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子代病毒,C正确;根据题图中的中心法则可知,病毒DNA是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的,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可通过研发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D正确。 答案 B
9.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