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实验报告
---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分析
一、 宏观经济分析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3延续2012的复苏兆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次高速增长期”。以下就各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GDP
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还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分季度看,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0.3个百分点;2012年第四季度增长7.9%,不仅结束此前连续七个季度的增幅下滑态势,而且增幅还超过市场预期的7.8%。
2. 通货膨胀问题
消费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
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下表是近三年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城市消费物价指数普遍低于农村。2009年一季度CPI指数创历史新低,09年年底,开始回升,进入2012年,CPI指数波动中有小幅下降。可见,通货膨胀虽然回落,但通货膨胀的危险犹在、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通货膨胀仍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我们需给予足够的关注。
3. 增长问题
外围环境仍然不稳定:2012年欧元区国家将迎来一个还债高峰。欧洲债务危机将继续发酵,为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欧元区国家将被迫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市场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传导。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本身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观察2000年以来数据可以发现,出口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借鉴2009年的经验,如果我国的净出口表现不理想,那么投资就担负起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重担。这样与历史数据相比过高的投资拉动额。对之后的经济会有一个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总体态势下,2012年我国出口将受到严重挑战而“外向型经济”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经济增长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中国经济的内部制约因素:除去国际环境的外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相对价格体系也随之在迅速调整。①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各地都出现了工资上涨的情况,特别是从事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热门行业。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无限供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工资上涨的压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
力密集型的行业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调整。其次,劳动力及价格的上涨对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物价控制等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②房地产泡沫:房价泡沫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来源之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成为泡沫资产的温床。进入2009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东等过剩流动性的目标城市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全国平均值。房价水平与收入水平脱钩正是房地产出现泡沫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房地产的高产业关联性房地产“去泡沫化”给2012年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4. 就业问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2月份对20个省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显示:
由表格可以看出,从行业情况看,制造业用人需求在下降,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用人需求在上升。根据对1.1万多个企业的用工情况按月监测,7月末和去年底相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造业岗位比去年减少1.35%,减少8万个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企业岗位和去年相比是增加的,增幅在4.65%;住宿餐饮业增幅在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岗位的增加幅度是1.48%。
(二)经济政策分析:
中央经济政策表明了下一阶段国家在国民经济上的发展重心和发展策略,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股票市场素有宏观经济晴雨表之称,对宏观经济反应极为敏感。因此投资者们对国家经济政策高度关注,以把握先机。
2013年我国的经济增速预计达到7.5%—8%(数据来自于IMF的预测)。根据凯恩斯主义观点,我国欲保持这一增速,将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1.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变动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府通过改变购买水平,改变转移支付水平以及改变税率的手段来调控经济。
尽管中央在2010年和2011年也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因为2009年扩张比较多,实际财政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在2010、2011年对经济实际上是紧缩的。
(1)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2013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有了显著增长。根据2013年3月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全国预算(草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安排12.7万亿元,比2012年预算执行数(下同)增长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安排13.8万亿元,增长10%。加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收支,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1.2万亿元,增加4000亿元。中央公共财政收入安排6万亿元,增长7%;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安排7万亿元,增长8.4%。加上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收支,中央公共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8500亿元,增加3000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9万亿元,增长7.7%。到2013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91208亿元。另外,国务院拟安排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00亿元,增加10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安排3.8万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2.8万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3.8万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万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安排1642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安排1642亿元。2013年,国务院首次正式编制了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3.3万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安排2.8万亿元。
本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体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该预算草案中,注重完善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加大对“三农”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注重民生投入的使用绩效,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和重点支出投入力度。
(2)税率方面:1,推广实行“营改增”,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部分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避免重复纳税,避免一些企业的不合理避税。“营改增”本质上是一个减税的政策,一方面试点行业的企业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另一方面购买这些试点企业服务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