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象。
砚的种类繁多,有陶砚、石砚、木砚、漆砚、瓷砚、泥砚、瓦砚、铁砚、玉砚等数十种。就通常情况下所实用的砚来说,北方以陶砚、石砚,和木砚居多;南方的砚则种类丰富多样。北方泥、石等制砚的原材料较常见,所以陶砚, 石砚等居多。南方物产更为丰富,砚的种类也更加丰富。砚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最出名的是端砚、歙砚、洮砚、苴却砚等,这些砚的出名也正是由于这些地方的地质构造和矿物质形成十分有特色。
由上可见,笔、墨、纸、砚的出现、生产制造和使用都与人文和自然地域环境密不可分。并且,随历史发展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先秦时期,北西地区也是一片水草丰美,植被优良的沃土,在这里也滋养了许多古文明。而秦以后,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西北地区的地貌和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向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适宜农耕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笔、墨、纸、砚的生产制作中心也在这种历史的转移中落脚长江中下游。
3 书法风格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3.1 书法风格的地域差异 3.1.1 书家
我们的祖先自创造汉字以来,经历了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的漫长旅程。在这字体和风格变迁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书法家。他们都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独特艺术特色和造诣。在金文、大小篆、隶书的时代,即先秦至魏晋前期,书作往往以碑的形式保存,关于碑作者的内容提及甚少。而在魏晋及其以后,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提高,书家地位也随之重要起来。以下列举少许:
钟繇 字元常 (151-230) 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魏国时太傅,楷书大家,风格遒劲,划如银钩,古质朴素。
颜真卿 字清臣 (709-785)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风格稳健厚重,质朴肃穆,雄伟庄严,高蹈远迈。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等。
柳公权 字诚悬 (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熔唐代楷书精华于一炉,法度精严,筋骨强健,传世作品有《玄秘塔碑》。
王羲之 字逸少 (321-379)祖籍山东琅琊,但长期生活于江浙一带。擅长楷、行、草书。其书风流妍妙,形态优美,变化无穷。被誉为书圣。有帖《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
欧阳询 字信本 (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擅楷书。风格瘦劲有力,法度严谨。
5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贺知章 字季真 (659-744)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擅草书,落笔精绝。传世作品,有帖 《孝经》。
张旭,字伯高,(675-759)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擅草书,其书风超迈高远,形态万千,以笔为情。传世作品《知汝帖》、《晚复帖》等。
蔡襄 字君陌 (1012-1067)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各体皆能,其书风轻捷灵动,洒脱自然。传世作品有《脚气帖》、《沁心堂纸帖》。
苏轼 字子瞻 (1037-1101)四川眉山人。擅行书,其风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风韵独到,豪放洒脱。有《黄州寒食帖》传世。
赵孟頫 字子昂(1254-1322)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行书风神雅致,潇洒流美,楷书端庄朴实,又流畅婉丽。有《三门记》、《胆巴碑》、《千字文》等传世。
从这些书家中不难看出:北方书家风格趋向于雄壮豪迈、严谨方正,多楷书、隶书、篆书;南方书家多擅长行草书,风格也更为柔婉秀雅。自魏晋后的书家,南方居多。自宋朝后,元、明、清大部分书家都出自长江及其以南,北方及西北的书家偏少。并且南方,书作多以帖的形式保存。 3.1.2 唐宋书法风格差异
宗白华先生曾说: “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 。书法风格从纵向来划分,明显的呈现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朝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的特色。
唐朝不仅是政治经济达到空前繁荣的一个朝代,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此时的书法艺术也在时代背景下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色彩,达到鼎盛。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贺知章、杨凝式、杜牧等伟大的书法家相继出现。这一时期以刚健雄强浑厚肃穆见长,尤其是颜真卿的楷书,气势浑厚,千古独尊!而宋朝则以秀逸潇洒取胜,如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轼故居四川眉山,其天下第二行书端庄流丽、刚健而婀娜;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笔法灵活多变;米芾,湖南襄阳人潇洒沉着。蔡襄,轻捷灵动,潇洒自然。
这种朝代上的差异,实质上也是南北地域分野所致。唐代,我国京都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知名的书法家也大多生活在北方,书法风格也多受北方地理环境影响,故而表现出气势雄浑,刚健峻峭,方正肃穆之姿。而宋朝,尤其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书法家多出生或生活在南方,风格多受南国风土熏染,自然洋溢着温雅秀美,潇洒灵动之态。
3.1.3 南北书风差异和金文差异
6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关于南北书风之别的理论,明末清初即开始孕育。北方书法以阳刚为美,多为静态字体,如隶、楷、篆等为多;南方书法的风格却呈现出“阴柔”的秀雅之美,行、草等动态字体为多。历史上北碑南帖地域格局的形成就是典例。北碑,即北方的书作多以碑的形式存在并流传,风格以方严为上,粗犷、质朴、雄强;南帖,即南方书作多以帖的形式存在并流传,并以流美婉丽清媚隽永的特征闻名于世。.梁启超所谓:“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就是对南北书法风格差异与地理环境南北分异之关系的准确总结。清人阮元在提及正书行草时写道:“······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所以清代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云:“南书温雅,北书雄健。······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但到后期,尤其是宋朝及其以后,也并不都是孑然分明,也有南北书风的相互融合,即“然北有北之韵,南有南之骨也。”
书法地域风格的横向比较可以是书法风格差异性或者是相似性的比较,我们可以大篆中的金文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序中指出: “地之比邻者,其文化色彩大抵相同。更宗而言之, 可得南北两系。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诸国北系也。南文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文重事实,字多浑厚, 此其大势也。? ?徐、楚实商文化之嫡系,南北二流实商、周文化之派演。商人气质倾向艺术? ? 周人气质则偏重现民族之商、周,益以地域之南北,故二系之色彩浑如泾谓之异流” 一。他通过研究,也认为:“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 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 (《玉梅花 -书断》) Ⅲ 。近代胡小石先生又将金文分成齐、楚两派: “东周以后, 由于周室衰颓,诸侯各霸一方,文字也渐趋殊异? ?南北地方色彩,反映在书法之中:北方以齐国为中心,南方以楚国为中心,各自形成不同的书风流派”。我们从中看出,即使处于书法字体金文发展的同一时期, 由于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金文书法风格的差异性。 3.2 书法风格地域差异的环境因素
深入探究其原因,会发现这些现象和地域环境有关。一般来说, 不同的地域环境可
一
以朔造出不同的书法风格。一定地域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书法产生影响,就形成了书法的地域差异。具体来说, 地域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书法的字体、形式、风格、书写载体、节奏、笔法。北方自然环境粗犷雄浑、峻厚阳刚、壮烈开阔的自然风貌、植被稀少,多大漠、荒原、峻岭;北方建筑古朴而有崇高的气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盛,鸟语花香,自然风貌多秀丽阴柔之美;语言亦温柔秀媚,民居风格多同小桥流
7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水人家。不同地域风貌特点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人们的气质与性格特点及审美情趣。一般而言,北方人性情刚直,质朴爽快,南方人则温柔而充满浪漫色彩。在审美情趣上,北方人多崇雄,南方人多尚秀。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书法家的气质,性格特点及审美情趣,进而影响到书法风格的形成及书体的选择。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虽是山东琅琊人,但是他长期生活于江浙一带,江浙一带山水秀婉,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丰茂,河网密布,东有苏杭大海,南有黄山齐云,北西临江淮平原。这使他具有了与南国山水相似的审美情趣和气质,进而形成了他清新飘逸而又俊雅流媚的书法风格,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姿。现代的交通、信息为人们的生活中的审美、交流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地域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弱。也正是由于这种地域环境影响的减弱,于是出现了南北书法艺术风格的融合。
4 书法流传的载体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在书法家们和笔墨纸砚的默契中,许多千古不朽的经典作品如《兰亭序》、《黄州寒食帖》、《曹全碑》、《多宝塔碑》等以书法特殊的载体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 4.1 物质载体
从书做的物质载体来看,大致分以下两类。北方(淮河以北)的书作多留在土陶、木牍、碑石、岩崖上,主要有碑文、木牍、造像记、摩崖石刻等形式。这是由于北方气候干燥,植被相对稀少,土陶、木牍和岩石是较常见且容易获取的材料。虽然北方受西北季风影响,风沙大,造成岩石表面风化脱落较严重,但石碑岩崖相对来说不易出现深程度的损坏,便于书作更加完整和长久地保存;南方(淮河以南)的书作则多保留在竹简、帛、绢、绡、纸帖上。南方大部分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都很充足,物产丰富,有丝、绢、棉、麻、纸、竹等材料,这些材料无论是用于书法创作、携带、保存流传都十分便捷。但由于纸、帛十分脆弱,在便捷之余,也容易受南方高温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及人为力量的损坏,所以也有不少经典书作失传。 4.2 精神载体
当书法的实用需要在社会科技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减少,书法艺术的审美便偏重于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要。在这种需要作为原动力的基础上,各种风貌形式的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无可阻挡出现,并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书法这种高度精粹而抽象的艺术也因此在浩瀚千年并以人为主体的历史长河中流传发扬。而就书法的精神载体来说,最根本的载体是自然的人化。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一方面审美和艺术是一种精神和实用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同的自然地域环境也会有不同的人化结果,即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书法风貌。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