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t3~t5时间段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 B.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J”型增长
C.在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在t5时刻乙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解析:选B。t3~t5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乙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甲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甲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正确;在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B错误;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死亡率小于出生率,C正确;当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3,乙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5,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9.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成虫数(只) 1 6 5 10 9 28 13 71 17 131 21 207 25 270 29 302 33 327 3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选CD。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A错误;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B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正确。
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相同
6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检测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
解析:选AD。由图可知Ⅱ和Ⅳ中培养液较少,且Ⅳ的数量比较多,而Ⅰ和Ⅲ培养液多,数量也不同,所以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故A错误。酵母菌数量的计数是利用抽样检测法,故B正确。Ⅳ内的起始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下降,因为营养物质不足,故C正确。4个锥形瓶中Ⅰ和Ⅲ的K值应相同,Ⅱ和Ⅳ的K值相同,故D错误。
1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D.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解析:选AD。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采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C错误。 三、非选择题
12.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 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答案:(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7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13.(2018·哈尔滨三中高二期末)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10只大草履虫和10只双小核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以枯草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天数 动物 双小核 草履虫 大草履虫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大草履虫单独培养8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小草履虫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增长。 (3)某同学提出“混合培养时,占优势的双小核草履虫并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的观点。为验证这一观点,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解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增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的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增长。(3)某同学提出“混合培养时,占优势的双小核草履虫并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的观点。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可以用混合培养后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大草履虫,观察其数量变化,若大草履虫数量迅速减少,则该同学的观点不正确,否则正确。
答案:(1)环境容纳量(或K值) (2)“S” (3)用混合培养后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大草履虫,观察其数量变化
14.某生物社团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A B C 培养液(mL) 10 10 — 无菌水(mL) — — 10 酵母菌母液(mL) 0.1 0.1 0.1 温度(℃) 28 5 28 2 4 6 8 10 12 14 16 15 12 60 35 80 50 81 60 80 61 82 62 81 60 80 62 (1)该生物社团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2)该生物社团的同学在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①用滴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防止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②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分布如上图所示,若以此数值作为所有小方格的平均值,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 个/mL。 (代表酵母菌)
③血球计数板使用完后,用 ,切勿用硬物洗刷。
④该生物社团同学连续7天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据此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柱形图。
时间(天) 酵母菌数量 (×10个/mL) 61 1.0 2 1.5 3 2.0 4 2.7 5 3.0 6 2.8 7 1.7
⑤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着培养液中 而逐渐减少。
解析:(1)自变量是温度和营养物质,因变量是酵母菌细胞数,所以课题可以是探究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将培养酵母菌的试管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尽可能均匀,减少实验误差。该血球计数板内培养液体积=1 mm× 1 mm(方格面积)×0.1 mm(培养液厚度)=0.1 mm=1×10mL,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10×400×5÷(1×10)=2×10(个/mL)。血球计数板使用完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以防破坏计数格。画柱形图时注意要标注横纵坐标的含义和单位以及单位刻度的准确性。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原因有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pH的改变等。
答案:(1)探究营养物质、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①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②2×10
9
8
-4
8
3
-4
③自来水冲洗 ④如下图所示 ⑤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pH的改变等
10
相关推荐: